思考未来,这可真是刘彻都不得不赞赏的。 司马迁算个人才。 【或许没有这件事情的影响,《史记》就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史书,但是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其中带了更多的属于司马迁的情感,这对于一部史书来说不一定是件多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史记》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史书top,无可替代。】 刘彻已经做好准备了。 司马迁同样如此。 他们都想看看这本如今还未出现,却让幕中女子提及最多的史书到底是何种样子。 【要说起来,若是单论史书,或许许多人会觉得《汉书》比《史记》更好,但是《汉书》的地位始终是不如《史记》的,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史记》是司马迁自己想写的,而《汉书》那是奉命而写的。】 这是什么意思?这疑问是人们下意识的反应。 但是但凡平日里擅创作的人很快就明白了。 自己想写的,倾注更多感情的,那势必就是更适合自己的,创作自然是更容易成功。 再一想这两本史书,那可不就是如此? 【大家想想宫体诗和初唐四杰的诗作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或许宫体诗它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写得也很恢弘大气,甚至是招上位者喜爱,但是他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咱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的灵魂,哈哈,大家能理解吧。】 【在班固那个时候,私修国史那是大罪,班固还因为这个事情入了狱,但是正是因为此次入狱,让他获得了正经地修国史的机会,然而汉明帝让他修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他宣扬“汉德”,在这样的背景下,班固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汉书》对于刘邦的记载,那就比《史记》要好得多。】 没错,正是限制。 在很多时候,即便是皇帝什么也没说,知道要给皇帝过目的,大家自然都会小心着点,总不好因为笔杆子丢了命。 可是若自己自己写写,如此的考虑就小得多了。 而且像《汉书》这种,或许少不了帝王刻意的“嘱咐”吧。 不过依旧有些人不认同这个说法。 是《汉书》中对于刘邦的记载太好,还是《史记》过于贬低刘邦了呢? 这恐怕只有刘邦站出来才能说得清楚吧。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 他从来不惧怕别人对自己的眼光。 而且他想既然是史书,能有多离谱,想来也是差不了多少的。 或许这两个人都是有夸张的,一个夸一个贬,中和中和可能也就是真的自己了。 【而且整体来说,《史记》中很多言辞是很犀利的,整体也会比较随意一点,但是《汉书》的语言就更温和,而且排篇布局各个方面都比较严谨。怎么说呢,只能说各有千秋吧,就看你喜欢哪一挂的。】 【咱们今天既然是讲解《史记》,那还是暂时站在《史记》这边。】 第201章 司马迁 【司马迁就开始了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本纪的标题小序。】 【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们还得记住两个点,之前说到过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具体的意思呢,就是探究天与人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综合百家之学成一家。】 【首先天人这个概念咱们可以追述到董仲舒时,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样的观点,司马迁是不是真的信这样的说法,我感觉其实他并不是很信,不过在他的《史记》中也会有这样的体现吧,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们在看到坏人得到惩罚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说一句,“呸,都是报应。”】 说到这个,其实许多人都是不信的。 大家平日里总是称呼帝王为天子。 不就是因为觉得他们是天命之人吗? 但是老天真的管这个吗?他们谁也不能确定。 因为有的时候再好的时代也会出现洪水旱灾啊,那个王安石不就是这样说过吗? 可是冥冥之中,他们又觉得这样的说法好像是正确的,要不然怎么就是那个人做天子呢?怎么就是他高高在上呢?怎么他就可以统领整个国家,管着那么多的人呢? 【而因果报应其实是佛教用语,佛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我们明明是唯物主义啊,在这个时候站在理智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借用了佛教的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算错吧,我认为《史记》中的此类观点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司马迁只是在借用“天人感应”的观点在讲道理。】 读书人便想得更加清楚。 没错,就是借用。 帝王总是会借用许多的工具维护统治。 但其实有些时候,臣子们又何尝不会用这些工具去劝谏天子呢? 在获得便利的同时,天子也是为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 【其次,通晓古今历史的变化规律,这个比较好理解了,比如说秦统一六国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比如说《史记》中所表达出来的盛极而衰的观点,这个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总结。】 “这些不是屈左徒曾经考虑过的问题吗?”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不知是谁提起了如今已经失踪的屈左徒。 众人都在想,是啊,他们的屈左徒多么厉害啊。 他早就在《天问》中写过这些了,甚至比这司马迁涉及的内容更多。 可是那样的一个屈左徒怎么就叛变了呢? 他是为了楚国可以自投汨罗江的人,他怎么可能就那么轻易地就叛变了呢? 许多人还是不敢相信。 他们开始猜测屈左徒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可是他们不敢再说,因为四周都是看着他们的秦兵,虽然这些秦兵什么都没做,但万一他们发怒了呢? 【另外就是成一家之言了,还是咱们先时的观点,此中有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观点,它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但是却又可以海纳百川,我们可以称之为史家,毕竟“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①”嘛,啊呸!】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没听懂。 阿房宫,他的。 三百里是说阿房宫的大小? 金陵,东南之地。 史,历史。 这几者中间有何联系呢? 她又为何那副表情,实在难懂。 清,乾隆年间。 曹雪芹翻过自己发过的章回,怔了。 这不是他书中的话吗? 幕中女子对他的这本书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