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司马迁觉得自己本来就觉得应该博采众长。 而且他觉得父亲也不是完全信道家的啊,难道是自己写错了吗? 【而司马迁是偏向于儒家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有偏向却不绝对。我们这里的讲解并不深,也不精准,只是提供一个大体的方向而已,具体的大家还要自己下来细读。】 【讲了这个思想渊源,接下来终于轮到司马迁本人了。】 【司马迁先说自己的壮游经历,再提父亲对自己的嘱托,而后写到和好友壶遂的对话。前二者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个壶遂呢,是汉武帝时期的术士,他和司马迁一起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在历法上的成就不小,在这儿呢,是个配角,咱们看看就行。】 啧啧。 众人忍不住称奇,那可是著名汉臣啊,在女子此处竟就只是一个配角而已。 不过想来也是,他与司马迁共事,但是比之司马迁的成就还是差得太多了些。 【在这里,司马迁主要借与壶遂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春秋》的看法,从而衍生出除了完成父亲遗愿,他自己为什么要创作《史记》的原因。】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汉武帝也很好奇,他为何要创作《史记》,连自己都没想到呢。 虽常说什么名垂青史,但却没刻意想着在史书中留下名字。 不过,这司马迁别是因为自己,那肯定就不是什么好话。 【《春秋》在这里指的应该是由孔子编订的春秋时期的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而在那个时候春秋二字就有编年体史书的意思,比如有周之春秋等等。】 【作为儒家经典,《春秋》一直以“微言大义”而著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短短的语句蕴含了大大的道理,而由《春秋》演变而来的还有“春秋笔法”的说法,便是寓褒贬于文笔,而这些其实都有被司马迁学习运用,《春秋》不算难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其实有些人并不能理解这样的说法。 尤其是那些史官们。 史书,贵在客观,那是连陛下都不能更改的,怎么能在其中寓褒贬呢? 这实在是有些不合理,可是听幕中女子所言,这在后世好像还是件值得赞颂的事? 【在这里呢,司马迁认为《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拨乱反正,“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做人君,做人父,就必须要读《春秋》,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高的,那后世认为的《史记》以道为尊的说法就也是站不住脚的了,《春秋》那可是孔子编订的啊,其中的体现的满满都是儒家思想。】 众人也不赞同《史记》以道为尊。 不过他们倒是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常常受人忽视,那就是不能片面地把局部看成是一个整体。 整个《史记》中不过是说了道优于六家,便认定整本书都是这个思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即便可能性很大。 还有有些人觉得女子的说法也不是那般正确。 因为班固对于《史记》的批判其实是来自于《汉书·班彪传》,所以若说尊道的是司马谈,那批判尊道的就该是班彪,两个老子的事,小辈就还是别掺和了。 【然后壶遂就问他,孔子那是因为上面没有贤明的君主,下面自己又得不到重用,所以才做《春秋》以表达自己的不平,而现在你在大汉朝当官,又想说什么呢?】 刘彻挑眉。 好的不灵坏的灵,还真跟他有关? 这个壶遂还真是一针见血。 【一听这话,不得了,司马迁连忙“唯唯,否否,不然。”他想,害怕,怎么会有这么危险的说法?他呢就开始狡辩,啊,不是,是开始解释,“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贤士得不到任用,那是君主的耻辱,“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皇帝贤明而功德不扬,那是臣子的过错,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写这《史记》主要就是为了颂扬帝王贤明的,我不能犯那错误啊,说得挺好听。】 话虽如此,可人家说得也很有道理嘛。 史书在很多时候不正是起到这个作用吗? 不过那些崇尚《汉书》而否认《史记》的人就不这么想了。 在他们看来《汉书》除却记录历史,确实有颂扬帝王功德的作用,但是《史记》中那般随意,而且司马迁作为汉臣却推秦而抑汉,明显是带着私心的。 时间越长,这样的争议就越大,那是怎么逃都逃不开的。 却没有人能真的说服对方。 【而且他认为他自己写《史记》只是整理历史,并非创作,所以跟《春秋》还是不能比的,反正就不是因为对皇帝不满,不是对自己的遭遇不平。】 【然而,刚说完这个,他接下来话锋一转,说自己这就开始整理资料了,准备按照父亲的意思修史,但是呢,没过几年,就遭受了李陵之祸,在牢里的时候他就思考人生啊,诶,还真叫他思考出点东西。】 司马迁想象了一下自己陷入那样的场景,他还真不好说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想法。 身入困境,即便他发愤著书,心里真的不会有所怨言吗? 许多朝代的帝王心中都开始打鼓,心中想自己有没有得罪史官。 虽然有些人觉得司马迁的言行并不算过分,但是也有些人是觉得《史记》中有贬汉倾向的。 那种倾向,与《汉书》的倾向就完全不同。 这让许多人为难了。 因为他们既想要一本像《汉书》这样夸赞自己的史书,又想要《史记》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 一时间,两相竟是难以选择。 【他举了许多的例子,“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还有左丘明、孙子、韩非子,诗三百也是大多“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都是遭遇了一定的磨难才写出了这些作品的。】 发愤著书,是幕中女子一开始就说过的。 如今瞧着这些个悲情文人,众人只觉司马迁总结得极好。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些人都是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了,所以追述往事,展望未来。现在他也是个废人了,他要向这些人学习,学习什么呢?发愤著书,这时他才下定决心好好地写《史记》。】 刘彻抿了抿唇。 其实这才是他的目的吧。 他觉得不能从司马迁的自序中来窥探他著书的目的啊,尤其是那些会得罪自己的目的。 司马迁就是再胆大,就是在厌了自己,也不该在书中这样直接表现出来。 但是像这样的目的却是很明显的。 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