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汉朝,还是此后的宋朝,都是如此。 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皱眉在心里细数了一下自己下令修建的那些寺庙。 她总觉得幕中女子说这个的目的不简单,这是要抨击她? 这确实也是大臣们可以说的一个点。 他们以道为尊,不过是因为与老子同姓,自己想要稳固地位,自然是要打破此计。 却没想到影响有那么大。 唐,元和年间。 韩愈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己。 他早觉得大型佛寺是不可取的,可 圣人不听。 自古以来,大兴土木者哪有好下场的? 佛道误国,说得确实不算过。 【而南朝和唐朝同为古代对佛教最为推崇的两个朝代,这里写南朝,更容易借古讽今。】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的,然后在此前提下,作者、读者和世界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伙伴关系。①按我的理解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应该是作者和读者以作品为中心,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去理解作品中的世界的一种行为。】 什么作品、世界、读者,新奇的观点一下子让许多人都晕了。 说错了? 何解? 【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创作出来,一旦被读者解读,那它就不单单是作者创作的作品,它还是读者解读的作品,读者对它的理解也成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两个思想完全相通的人,既然是不同的人,那理解肯定就不同。】 哦,众人明白了。 但是他们又不太明白。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作品那自然该是作者的,怎么还成了读者的呢? 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吗? 【理想上来说是这样,可是现实是在这其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解读,甚至是曲解,曲解也常会变成攻击人的工具,文字狱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所以我们在解读作品时一定要言之有理,就像对于这首诗,我们不是杜牧,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讽刺,我们现在说他讽刺了可能他也不会在意,但是你想想,如果他是在当时讽刺,那说不定是会招来一些祸端的,所以他或许讽刺了,但是他写得隐晦,至少是可以否认的,但他可能也真就是在认真描述自己看到的江南风光。】 唐,元和年间。 惯常爱写些讽喻诗的刘禹锡也看不懂了。 如果真是讽刺的话,写得如此隐喻又有什么意思呢? 难道讽喻诗不是写给被讽刺的人看的吗? 【在我们现在来看,我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但如果是在那个年代,杜牧否认了自己的讽刺,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的身上,因为避免一些过度解读和曲解是可以促进文学自由发展的,但是一些自由的解读也是能够促进文学自由发展的,只能说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吧。】 清,雍正年间。 许多人再赞同不过了。 如今的他们人人自危,还有什么自由? 他们早就已经养成能不写就不写的习惯了,写了也不想给旁的人看。 【在这个时候,杜牧的仕途是不太顺利的。牛李党争已经开始,按理来说杜牧应该是李党,首先杜家和李家相当于世交,但是这是爷爷辈的事情,而杜牧的从兄,杜悰,他可是坚定的牛党,《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李宗闵党也。”这个李宗闵虽然是姓李,但是他是牛党,别搞混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叹息,他与杜牧还真是同病相怜。 为何要有党争,他们就不能保持中立保持自我吗? 如今巨幕一出,不知这事情还能不能有转机。 【这个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影响到了杜牧的,虽然杜牧和杜悰的关系有些难以考证,但是就算是吵架,那怎么也是同宗,在外人看来二人始终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但是在此之前呢,李党和杜家除了祖辈的交情之外也是有渊源的,像杜悰他娶公主,那还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推荐的,而在公元834年,大和八年,李德裕罢相出任镇海节度使时,杜牧的弟弟杜顗还作为巡官跟随,为此杜牧还写了诗《送杜顗赴润州幕》。】 杜牧和李商隐的想法是一样的。 本无意于堕入深渊,为何非得拉他们下水? 也不知是何世道,连交往做事也不得自在。 【从这里来看,杜家应该是李党才对,但是在杜牧入朝为官后,李德裕并没有提携他,于是他到扬州之后,牛僧儒让他做推官,后又转为掌书记,算是秘书一类的职务,虽然他并没有能在这个职位上大展拳脚,但是牛僧儒对他也算是有了知遇之恩,在这里抱负难以施展的杜牧开始沉迷宴游。】 想起那时候的日子,杜牧心中多少有些悔意。 本该向上攀登的年纪,却太过放纵。 不过那时却也见识了不少。 【著名的《泊秦淮》就是这时候写下的作品,清代沈德潜两个字评价了这首诗:“绝唱。”】 【咱们先简单地描述一下这首诗的场景再细细品读,这首诗写的就是杜牧夜游秦淮河,在靠近河边酒家时听到里面传来歌女歌声的事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古代诗歌中,这种一句之中用两个相同字的时候其实并不多,古人很讲究这种变化的,就像是在书法中,一般两个相同的字挨在一起,第二个字就会简写,如果没有挨在一起,你仔细一看,两个字的大小、写法这些也都是会有变化的,而这里两个笼字却用得很妙。】 刘勰曾言:“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但是很多人却也并没有遵守这规矩,只要诗写得好,重不重字的又有什么干系呢? 先时那白居易诗中不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句子吗? 这句子也是甚好的。 【烟,咱们不用解释,但凡去过江南,或者是看过江南风景的,应该都能体会那样的场景,看这个图片就知道了,朦胧的月光就着薄雾笼罩在寒冷的江水和河沙之上,这样的翻译其实一点也不形象,但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夜泊秦淮,缓慢地到了酒家附近。这里其实应该先夜泊秦淮再看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场景的,但是那样顺序一下就失了味道,不得不再一次地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幕中女子经常放出来的图片都很美。 而且众人不明白,女子到底是从哪里找来的那么贴合诗句的场景的? 那实在不像是画,太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