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4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411(1 / 1)

值得赞扬了吗? 扶月有些生气。 为何女子和男子就那般不同? 幕中女子不是说过生而为人,男女平等的吗? 若是女子都写些有关男子的诗句怕是会被人沉塘的吧? 【但是诗中除开对杜秋娘的一大段描写之外,还有的就是他的例子,他的例子先是举了女子,然后紧接着说男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的他是把男子和女子当成了两个并列的团体来写的,你可能 会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男子和女子不是本来就是两个团体吗?】 这么一说,好像也是。 这在他们现在来说,委实是比较难得的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其实杜牧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不过在他的眼中,男子确实也没有比女子高贵多少。 但他或许也没有女子说得那般高尚,因为他此中之意应该是女子尚且如此,何况男子乎? 而且他自己平常对待女子也并没有多么地尊重,女子如此夸赞倒是叫他羞愧了。 不过此时他倒是认同了女子之言,男子比女子到底是高贵到了哪呢? 【然而,在古代,男女或许会出现在文人的诗句中,但更多的时候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女子是作为附属物而出现的,可是这里女子和男子对于杜牧来说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在杜牧其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杜牧虽然风流,但是他的字里行间对女子的那种关注是会比较多的,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拿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衡量那个时候的文人,像《怅诗》背景下的杜牧还是比较离谱的,只能说整体来说杜牧的这种男女观念稍微进步一点。】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扶月终于被说服了。 杜牧只是相对进步一点点而已。 但要说他是个完美的男子,她才不觉得! 【这或许就是来自于他的风流,来自于他对于女子的喜爱,说起来好像有些矛盾,因为在我们看来,喜欢一个女子,那自然是应该想着和她一生一世一双人,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而我觉得的杜牧对女子的喜欢并不是单纯的爱情,他就是纯粹的欣赏喜欢,愿意与女子亲近, 花时间和女子相处,而这样的喜欢促使他更多地去关注女子,了解女子并非只是相夫教子的一个工具。】 【当然了,或许杜牧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可能是潜藏在他潜意识里的观点,但他的意识或许还是恪守着儒家道统的那一套,当意识与潜意识有矛盾的时候,他所展现出来的自然就会有矛盾的一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原来是这样吗? 杜牧轻笑,他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地了解自己。 其他的许多人也在想自己对女子的态度是如何的? 然后许多人面上都带了些羞愧之意。 【再比如元稹和柳永,他们风流,但是他们也是最关注女子的,最了解女子的,为什么柳永可以在离世的时候得到女子们的送行,除却他的才华,我相信就是他对于女子们的关注。】 【在那些烟花之地,女子们是什么样的遭遇,我们或多或少也能想象,我相信柳永与之相处不是把她们当成欢愉的物品,从他的那些词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那个时代的那些女子,其实她们都是卑微到尘埃中的一群人,若是能有人把她们当正常人,或许她们就已经很高兴了,更别提柳永这样的才子为她们发声为她们作词。】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心中多少有些触动。 历来他去那烟花之地都是受人诟病的,如今女子倒是夸赞上他了。 他也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真有幕中女子说的那般为女子着想吗? 【当然了,我也并不是说像他们这样风流就是对的像杜甫他们那样克己复礼就是错的,只是说那个时候的女子,不管是哪个阶级的女子,她们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都应该被公平地对待。】 【从主观上来说,杜牧等人对她们的关注肯定也不是处于很进步的思考,他们这样的进步的潜意思是无意间产生的,是在亲近女子、了解女子后而自然而然产生的。】 【我觉得仅从对女子的态度来说,这首诗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总的来说的话,不算完美,但瑕不掩瑜。】 第194章 杜牧 【杜牧到了扬州,著名的《江南春》正是这时候写下来的作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么一看,杜牧写这种绝句什么的,其实是写得很好的,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水平并没有问题,只是他的一些创作习惯并非主流,所以不太被人接受罢了。第一句便写出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色,莺啼、绿树、红花,三个普通的春日意象结合在一起,虽然简单却不俗。】 女子说的正是许多人想说的。 杜牧写的这些诗句一看就很有味道。 其实他们这些读书人,从小识文断字,诗文他们也看过不少,看得多了也能写了。 像杜牧这样的诗句很多人都能来上一两句。 可是若要写上一首极富意境的诗,句句都如此水平,那真就是太难了。 这点,众人对于杜牧,对于先时被讲解过的那些文人都佩服不已。 【下一句从自然风光转到人文风光,依山傍水的村庄、城市,迎风招展的酒旗, 也显示出了江南的活力。】 【我们看到这里,很有可能以为这里就是一个春日晴好时的风景,谁知道诗人话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像从晴天一下转到了阴雨天,看起来不和谐,却又很好地囊括了江南风景的特征,春日的江南可不常是烟雾朦胧的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诗倒是让王维有些眼前一亮的感觉。 虽然他二人的风格不同,就这首诗也不同。 但这首诗让王维感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静,即便有风有雨有莺啼。 【这首诗,我们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首描述江南风光的诗没有问题,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但是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就是我们提到过的这后面的两句。】 【后两句到底有没有讽刺意义,一直以来是存在争议的,我觉得说它没有也说得通,说它有也没有毛病,首先那个时候,确实,唐朝的佛教盛行,佛寺修了很多很多,这样滥修佛寺对于民生来说是影响很大的,更别提那时候的佛道误国的说法了。】 此话一出,唐朝的皇帝们皆是心中震动。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没想到唐朝能有这么多的问题,他开始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是从开始慢慢放纵而形成的。 不管是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