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就在这时,酒家里面传来了歌女的歌声,正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之前在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时候也讲过他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我想正是脱胎于此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好一个‘商女不知亡国恨’!” 李隆基都忍不住地赞叹杜牧此句。 他恍然想到了自己。 自己虽不是商女,但却也曾陷入这番局面。 大难临头,他却无所察觉,当真只配与个商女相提并论了。 【而跟王安石的想法应该也类似,其实很多时候在逆境中的人们往往能更加清醒,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杜牧仕途受挫引发了他的思考,他看出来了唐王朝的问题,可是他觉得许多人都没有看出来,那些商女还在把亡国之音当成享乐之曲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自己是幸运的,王安石想。 不管是现在的自己,还是幕中女子口中的自己。 至少自己还有机会去做去努力, 可是杜牧呢? 杜牧明明已经察觉到了问题,却没有改变唐朝命运的机会。 王安石深吸一口气,机会有了,那就是该他努力的时候了。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为了批评商女,他讽刺的是那些沉溺期间的达官贵族,讽刺的是大厦将倾却无人知的社会现实。】 先时嫌弃杜牧的人如今都有些感动。 杜牧虽然喜欢寻花问柳,但好歹关心着大唐的命运。 至少比那些完全不知事的纨绔子弟好了。 【不过他虽然有这样的意识,但这并不代表他自己就清心寡欲,不喜游乐了,他一方面为朝廷的现状担忧,一方面为自己的前途无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风流文人,自然还是要风流的,所以他在江南的这些日子,认识了不少的歌姬。】 好感又开始慢慢跌落。 好好的一个人才,怎的力气不往好处使呢?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杜牧被征为监察御史,在离开江南前,他还写下《赠别》二首与他交好的歌姬们道别。】 ①哈贝马斯的观点引用自网络。 第195章 杜牧 【《赠别》两首的重点不同,其一是夸赞女子,其二是写难舍难分,不过咱们总能看得出来杜牧生活中的一面。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体态轻盈,举止优雅,如今不过是十三余岁,像那二月梢头的豆蔻。】 【说起这个我真的还是很难接受,古代的女子实在是太苦了,虽说在古代医疗条件很差,人们可能无法长寿,尤其是像在南北朝那种战乱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才三十四岁,为了提高生育率,人们早早的结婚,可是那个时候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很多女子连月事都还没有来呢。】 许多女子皆是一惊。 这个女子,怎的什么女儿家的事情都往外说的呀。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陷入了思考,反正他们是听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的,太早成婚不好,那要什么时候才算是好呢? 【明明古人都知道月事跟怀孕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还要那么早地让女子成婚呢?我个人认为唐太宗时规定的男子二十,女子十五的年纪还勉强合适,但十五岁的女子可能也只是可以怀孕而已,其实身体各方面还在发育阶段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成熟,这十三岁实在是太离谱了,让我对豆蔻年华这个词都有些嫌弃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挑挑眉,这事情他自己都不知道。 毕竟他自己成婚时才十五岁,自己的太子妃十三岁。 如今想起来,那时的年纪确实是太小了一点。 只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幕中女子竟如此在意,她都提过好几次了。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过扬州各处的青春佳丽,那些卷上珠帘的女子也总都不如她。这两句听着还要舒服一些,我觉得是写得很好的,杜牧善于用一些自然现象来形容女子,将女子描绘得非常美好,比如这里的春风,还有前面《怅诗》的春天、树木,这些意象都是让人比较舒服意象,可见其实在杜牧的眼中女子还是很美好的,算得上是怜香惜玉吧。】 【在杜牧的诗中,我其实是没有怎么看到他不尊重女子的句子的,这种年纪的问题,也不能怪他,是时代使然,唉,说不上不好,但我也很难去夸赞古人对女子的态度就是了。】 看着幕中女子有些为难的表情,许多人都陷入了沉默。 看得出来,幕中女子已经很努力地在为他们这些所谓的古人说话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也说明女子是真的很不能认同早早地成婚。 或者说,其实女子在意的并不是成婚,而是发生男女之间的关系? 因为她一早也说了,是身体上的问题。 如此那就更不是她的想法的问题了,意识到这一点,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在一起时有多么的浓情蜜意,分开时就显得多么的无情,直让人觉得在席间都笑不出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案前的蜡烛仿佛有心也依依不舍,替我们垂泪到天明。】 【蜡烛的意象在古代还是蛮常用的,但是除了新婚之夜,可能其他地方出现的蜡烛就不是什么喜庆的意象,最著名的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的应该还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是很绝的句子。】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时不时地被幕中女子提一下的李商隐也在思考幕中女子提到的成婚早晚的事情。 那宋朝的皇帝难道真是因为这样才身子不好的吗? 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稀奇,怎的这么久以来没听人说起过呢? 【杜牧的这两首诗,总的来说中规中矩吧,在他的诗歌中也不算是最出挑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他的一些修辞手法,一些比兴、一些托寄、一些情感的表达是写得不错的,或许要想学写诗从他的诗歌还算是蛮好入手的。】 【不过他的许多诗的内容并不是太适合小孩子启蒙。】 很多书院的先生都顿了一下。 用杜牧之诗启蒙,这怕是有些不妥吧? 他们学近体诗,那自然得是唐诗,说起来还是王维之诗启蒙是比较合适的。 那些技巧性的东西运用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王维的诗平淡自然,用词简洁,但整体意境极佳,于孩子而言通俗却又不俗,是极适合诗歌启蒙的。 杜牧之诗就略显参差不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