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卷入朝堂斗争,她是想做什么呢? 几乎是同时,所有人眼观鼻,鼻观心,巴不得什么都没听到才好。 但是其实他们也并不用担心,毕竟知道的人多了,再隐瞒的事也都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这件事情历史上有没有还两说,它出现在野史上,很多传奇小说还说她和李世民、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都有一腿,这到底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杜牧写的诗,咱们只能去体会其中的感情,还真不能轻易地当成真实的事件来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荒谬,简直荒谬至极!”李世民怒了。 这是谁,竟敢如此随意地编排他? 看来这民间的这些人还是得管束着的! 思及此李世民更愁了,他并不想如此束缚百姓,他是很清楚如何才是对大唐是最好的的。 【假如这事情是真的,杜牧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按理来说,一个国家的皇后被敌人掳走,很有可能就是遭受非人的待遇,最后被凌辱致死,但是萧皇后不仅没有遭受那样可怕的待遇,她反而成了突厥人那边的皇后,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而前面杜牧举的那些例子也全都是此类的,同一类型他举了很多个例子。】 “此话之意是说例子太多了吗?” 如今敢于提出质疑的除却那些几乎完全不懂的就是这群学子了。 毕竟稍微有点学识的都不想问出什么问题而后又被打脸。 但这学子的话,众人心里也是认同的,杜牧就爱写得多,先时是描写,如今又是举例,一定是这样的吧。 【然后杜牧就得出了一句感叹,“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女子的命运不一定,士大夫也同样如此,写到此处他又举男子的例子。】 【这里是沈其光主要抨击的地方,杜牧写周朝的吕望,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孔孟、范雎,秦朝李斯,汉朝周勃、申屠嘉、金日磾、苏武、邓通等人,例子举了一大堆,所占的笔墨确实是有点多的。】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这是他的例子中的最后两个人,其实从这两句中,我们就知道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了,苏武牧羊,在匈奴待了十多年,最终顺利地回到了汉朝,我相信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怕是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够再回到汉朝,更别提其他的人了,所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那是真的没有人能够预料的。】 【而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一开始靠着汉文帝富甲天下,却在汉景帝时失势,最后落魄而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也是很细纲用典故的。 他觉得虽然杜牧的诗不算简洁,但典故却是用得挺到位的。 这里的杜牧并没有像之前那般提出很新奇的想法,是符合历史真相的。 辛弃疾觉得杜牧并不是不清楚历史,而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表达他自己的感情。 【像他前面写的什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什么“秦国逐客令,柄归丞相斯。”这些不都是讲的同一个道理吗?或许杜牧这里有点掉书袋的感觉,或者是说水字数,感觉像是为了把这首诗写长。】 还真有那样的感觉。 众人猜对了,心中一喜,觉得自己的学识修养又高了一个层次。 【举完例子后,他惯常总结,“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人生确实是万事难料,反反复复也算是能各得其宜,接下来他发出灵魂七问。】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这里感觉是在学《天问》了,地的尽头是什么,天的外面又是什么?“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手指为何可以抓东西,脚又为何可以奔跑,“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耳朵为何可以听,眼睛又为何可以看?】 这看得众人一怔,他为何突然又开始问这个了? 尤其是许多百姓根本不懂。 他们平常只顾着自己的生活,哪里得空去想这些啊? 知道了又怎么样呢? 知道手为什么可以抓东西,还不是要继续抓东西。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连自己的身体都搞不明白,又何必去关心外界那些有的没的。看到这两句我们才发现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在问这些问题,而是在说不要想那么多。】 这才对嘛。 百姓们啧啧点头。 做人啊,就是不能想太多。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斟上一壶酒,写下这首《杜秋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忧愁时独自吟咏,还可以聊以自娱。】 【这首诗整体来说结构还是很清晰的,那杜牧是想表达什么呢?表达的就是他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除了结构,他的思想感情没有问题,其中的描写也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不够简洁,或许杜牧很适合去写赋,不过写作的习惯每个人都不同,他举那么多的例子,说明他觉得那个部分是重点,也能让人更多地产生共鸣,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 话是这么说没错。 但是许多人还是觉得杜牧的诗并没有那么完美。 他们现在可挑了,虽然自己写不出来,可有人能写得出来啊! 杜牧被单独讲解已经令人嫉妒了,他们当然想从其中找出一些对方不如自己的点。 【对于杜牧,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比较进步的一点,而这一点体现在我们认为的古代的那些风流的文人身上会比较多,比如元白、比如柳永、比如杜牧,那就是对女子的关注。】 【虽然说他们对女子肯定不可能像我们如今的男子对女子的尊重,但是那个时候的男人是很少正眼瞧女人的,他们所尊重的女人,可能只是因为那个女人是某某之妻,某某之母,某某之女,而这几位被我们批判的文人,他们面对女子却是把女子当成一个个体去看待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扶月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这也叫进步吗? 对家中妻子不闻不问,出去寻花问柳,这还叫尊重? 她实在不懂,只得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一旁的李清照,可对方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她的异样,只是淡淡地看着巨幕。 见她那般淡定,扶月也慢慢冷静下来。 罢了,人与人哪能想得都一样呢? 【就拿这首诗来说,杜牧的主题就是围绕一个女子展开的,这里要去指摘他风流,那可能有点牵强,毕竟杜秋娘都已经老了,我们也不用把杜牧想得那么的……奇怪吧,我相信此处他对于杜秋娘肯定是没有男女方面的那种想法的,从他的诗中也看不出来那方面的心思。】 没有男女方面的那种想法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