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和元稹都吃了一惊。 “这不能够吧?”元稹惊叹道。 白居易自然也不信,李锜谋反之事他们自然知道,家眷入宫他们也知道,可从未听过圣人纳妃之事。 但是幕中女子所言之事少有很离谱的,这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杜秋娘并没有因为宪宗的宠爱走向更光辉的明天,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宪宗无故死在宫中,杜秋娘瞬间没了依靠,好在唐穆宗李恒并没有对她怎么样,反而让她做了李凑的傅姆,差不多就是奶娘的意思吧。】 无故死在宫中? 众人的关注点全部被吸引到了这话上面。 之前不是说是被害死的吗? 怎么又是无故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民间的一些野史,就跟唐玄宗的梅妃一样,很有可能出自民间编的传奇小说,不是说这个人不存在,而是她或许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人物,然后随着传奇故事的衍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知道的故事的主角,就算杜牧的诗中有提及,咱们也不能就认定是真的,但是我们先暂且假装这个故事是真的。】 众人都不知该说什么了。 搞了半天原来都是假的。 这个杜牧,能写点真的东西吗? 【当了奶娘,杜秋娘就指着李凑过日子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唐穆宗李恒好色荒淫,没过多久就死了,后来唐敬宗李湛也没多久就死了,杜秋娘就怀疑这三个皇帝的离奇死亡跟宦官有关,首先肯定是害怕担心李凑,其次心中或许也有了干票大的破釜沉舟的想法,反正都是编故事了,剧情再夸张一点也没什么,于是她和宰相连手想要除掉当时的宦官王守澄扶持彰王李凑上位,谁知并没有能瞒过王守澄,李凑被贬为庶民,杜秋娘也被赐还乡,也就是润州。】 【此中考据争议比较多,大家就看看乐子就行了,作为传说,可读性挺强的,但作为正史就有点假了,金手指太大。】 说到可读性,众人又忍不住地多看了看。 确实,虽然很不可信,但似乎是挺有意思的。 毕竟谁不想一朝鲤鱼跃龙门呢? 【至于杜牧碰到的这个人,或许是真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的,就是历史上的杜仲阳,但是我们都知道杜牧这个人的诗,十首有八首都不能全信,所以大家注意甄别。】 第193章 杜牧 【杜牧面对着已经年老的杜秋,写下了长篇《杜秋娘诗》,对于这首诗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清代文人沈其光的《瓶粟斋诗话》中对其更是直接批评,他认为杜牧写此诗就是以身寄慨,其中引用了太多的文人典故显得不伦不类,他甚至指出,若是这首诗让白居易来写,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一怔,怎会有人这般评价他人之作的? 但是他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受用的。 先时他看到《张好好诗》便已经有这样的感觉了。 不过他相信被幕中女子单独讲解的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所以他也不能说得太绝对,肯定还是有可以学习之处。 【这倒算不上是对杜牧的贬低和对白居易的推崇,因为白居易的创作水平我们是不用怀疑的,其实还没看诗,我们通过前面看杜牧的诗句也大概能猜得出来他的问题,不过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哈。】 【因为杜牧出名那也不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就来简单地看看他的这首诗中写了什么。】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他的问题,杜牧想了想,大概也明白了女子的话。 这时候的杜牧遭受过许多的挫折,也并不在乎旁人说自己不如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本就不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这首诗依旧有序言,序言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杜秋娘一开始是金陵的女子,然后成为李锜妾,又如何入宫、如何受宠、如何起事、如何事败回乡,不管真假,这里倒是写得有模有样的,可能这也是后来人们会把这作为正史补充的一个原因吧,最后杜牧说“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其实我个人是不太相信他的描写的,他先前写“阿房出”也写得跟真的似的,可能这就是他的一个写作习惯而已。】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很郁闷,为何这罪名担下了,宫殿却没建成? 不是白折腾了吗? 这也难怪后世之人会拿此事做文章了。 否管建此宫殿的原因是什么,他都不打算再建了,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先改变秦二世而亡的命运,以及养好自己的身子。 虽然不太习惯放权后的日子,但身子确实感觉轻松了些。 罢了,且先看看日后之言吧。 他相信幕中女子要说的只会越来越多,不愁听不到他想要的。 【全诗一共是一百多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个部分从“京江水清滑”一直到“夜借邻人机”大概就是写杜秋的生平,其中暗含一些感慨,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看第二个部分,看看他举的这些例子是怎么样,前面部分大家自己下来看看就行了。】 众人还没来得及仔细地看前面的内容,幕中女子便揭了过去,叫那些记录的人好不慌张。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我昨日经过金陵,听说秋娘在哭泣,“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其实啊,自古以来都是世事无常的。说完这话,杜牧就举了春秋时期陈国的夏姬、越国的西施,汉朝时候的薄姬、窦姬、唐姬以及北朝时北齐的冯小怜和隋朝的萧皇后等一系列的女子。】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薄姬? 一提到此人,众人都是一怔。 这薄姬是当初魏豹之妃,后入宫中,如今已有了皇子,这里竟然提到了她。 更为重要的是,显然评价还不低。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刘邦怎会不懂此话的意思? 他想起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动作。 这当算是母凭子贵吧? 一定是因为儿子有了出息,她才有什么“作汉太平基”的吧? 不过这样的想法也没影响刘邦太久,因为他突然想起,这杜牧的诗是不能随意相信的。 【这些女子的出身都不大相同,但是她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被卷入了各种政治斗争中历尽磨难,最后一个讲的是隋朝的萧皇后,他说:“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这个意思应该是说萧皇后在扬州被掳走,而后却嫁给了突厥可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卷入政治斗争? 众人更是惊了。 那样一个柔弱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