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想象那些场景。】 有人无人的,还真是把人给绕晕了。 但是李白二人却很容易就懂了。 他们两人颇觉惊奇,倒是少有人从这样的方向去解释诗作的。 王维的这人有人胜无人? 有没有人又有何关系呢? 【但是陶渊明的诗句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人采的,南山,人见的,所以他的诗句中,人是参与其中的。】 众人有些懂了,又好像没有完全懂。 但他们明白,有人就更热闹一些,所以他们看到陶渊明的诗作能感觉的温情的生活气息,而读王维的诗更多时候像是在读佛经,心是更能静下来的。 短短几十字,竟如此神奇。 所以他们寂寞时读陶渊明,心乱时读王维,这样就妥了? 【咱们细细看两人的作品,很多都是这样,王维更在意自然中的植物、动物,而人更多的可能只是作为旁观者,而陶渊明诗中的人更多的是参与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咱们往下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讲的就是动植物,在广阔无际的水田上飞翔的白鹭,在茂密幽深的森林中啼叫的黄鹂。】 【关于这两句,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甚至有人说王维的这两句是抄袭的李嘉佑,但是具体谁先谁后,我们无从得知,不管谁前谁后我们都要唾弃抄袭行为,但是抛开抄袭这事情来说,两人的这两句诗还是可以一比的。】 【我个人当然还是认为王维的好一些,首先是他给予水田和夏木的描述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是“漠漠”和“阴阴”简洁明了,用词很精准,其三是两句跟其余的句子契合度很高,这首千古名篇,少了其中一句都不行。】 这么一说,好像也是。 “王维作诗这般厉害,如何会抄旁人的呢?”有人发出疑问,“肯定不是他抄的。” “那可不一定,不知全貌,可不能胡说。”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淡定讨论的,也有那直接吵起来的,四处热闹得紧。 倒是文人们都以此为戒,否管是谁抄了,但凡沾了都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他们很多都是不屑去抄的,不是自己的说出去还不是让人笑话。 【下两句,人出现了,所以王维的诗中的“没有人”我是带引号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久居山中,习惯静坐看那木槿花开花落,在松林下采那素斋所需的带了露珠的葵菜。这两句是带了人的,但是即便是带着人咱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也应该是在木槿、露葵上,旁边的人就像是陪衬,或者更为形象的说应该是二者融为一体了,你要说此中的诗人是老树成精,我觉得那种感觉更为契合,诗人也成了这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是更注重人的行为的,景当然也好但是是作为人的行为的陪衬而出现的。】 东晋。 陶渊明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他写诗也不是为了考虑诗中有没有人,想到什么便写了。 他自己写的,出现自己没什么问题吧。 思及此,陶渊明没忍住笑了笑。 这么一对比,还挺有意思的,原来王维的自我风格在此处。 他也看得出来,王维不是刻意这样“无人”的。 或许对方也不知道,但是因为他信佛,他久居山林,还有他的沉稳的富家公子的性子等许多原因才造就了他这样的诗作。 每个人,还真就是神奇而不同的。 明明过去了那么些年,大家写的东西还是那些山山水水,可是写出来的感觉却能千差万别,竟像是无穷尽似的。 【或许用两人的诗句能够很好地形容这种感觉,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就是“种豆南山下”,是“采菊东篱下”,而王维是“人闲桂花落”,是“空山不见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听到女子的解释,范成大也恍然大悟。 他忍不住把自己的诗句放到其中去,看看自己到底是有人还是无人。 像他这样做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人。 【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最后两句中也有人,但这是不具体的,是两个典故,表明的是王维的隐居态度,前句的典故出自《庄子》,说的是杨朱学道,客人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反而与他争席,说明他已经学到了老子的那些自然之道,能与农人、普通人和睦相处。】 【而后一句,出自《列子》,讲的是海上的一个人和海鸥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但是这个人的父亲想捕捉海鸥,后来海鸥便连这人也不亲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王维已经从那纷乱的朝堂中退出来了,能与自然和睦相处,表明了他决意远离喧嚣,脱离尘世的态度。】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是觉得最近王维是对他态度更恭敬些,但还是一副清冷样子,像是随时随地要长居辋川不出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李林甫还没抓到? 对他的罪己诏不满意? 还是自己有什么没有做到的地方? 李隆基近来重新学会了反思,倒是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但有些问题却是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比如这个问题。 【我相信王维在这个时候写下这诗是真心的,哪怕他后面又回了朝廷,但是一个人纠结时连自己都骗,而欺骗自己是最简单的。】 这话让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他得和王维好好地谈谈,看看对方的打算。 虽然他觉得王维这个人中规中矩才干一般,但是他的名声和李杜二人都一样,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如今他需要的正是这些有影响力的文人的支持。 【除了这首诗,《山居秋暝》也是我们时常提及的王维很有名的一首诗,这个时候王维很多这种诗跟他的经历分不开,李林甫掌握朝廷之后我们知道唐朝很快变得乌烟瘴气,那么一个大唐盛世能迅速落败,李林甫这些人还是有点厉害的,我们看王维虽然也有点政治志向,但是绝不是那种有着雷霆手段的激进派,所以在打击之后他选择归隐山林。】 这也是许多人可惜的一点。 他不是一个很好的官员,陶渊明也不是,许多有文才的文人都没什么政治才能,像王安石欧阳修那般的始终是少数。 王维的这路子算不得好,但也不算差,若是他努把力,不是没有机会的。 他这样的人或许还真不一定适合官场。 然而众人又不得不承认他这种人是最适合官场的,在张九龄被诬陷的情况下,他算得上是全须全尾的已然很不容易了。 只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