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做官,却不适合做大官。 【但是这归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算王维自愿,是形势所迫,即便他是喜欢自然的,而且孟浩然、张九龄以及他母亲这些人的离世也可能让他的心态有所转变,心态变了,诗风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空山肯定不是真的空山,毕竟他也说了有浣女,还有渔舟,但是看起来像是空山一样,这样是为了突出这个寂静的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就是这样,短短十个字,我们已经能够将一幅自然山水图刻在脑子里了,其实这首诗可说的地方不多,因为很浅显易懂,但是是真的写得很好。】 这话没人能反驳。 这是许多人无法达到的。 像白居易写得简单,众人仍旧觉得有些俗。 而这王维的简单,却让人读着轻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浣女、渔舟,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王维诗中的人,我觉得他是在静静地看着这些场景,即便竹林中传来嬉戏笑闹声,但他依然是静的,因为这些浣女、这些渔人他们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朝堂中那些尔虞我诈的人,他们天真浪漫,他们在王维的眼中可能跟山中的黄莺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写这些有着真性情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反衬,表明诗人厌倦官场的情绪,仅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陶渊明和王维也是一样的,是静的。】 这么一说,众人就懂了。 其实王维所追求的或许是那样寂静的山林。 但是却是与烦杂的朝堂相对比的寂静的山林,这种寂静或许与入耳的声音有关,但不全由入耳之声所决定。 是五感及心中的所有的声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芬芳就由它去吧,反正王孙可以留下来,还怕看不到春日之景吗?王孙是指的贵族子弟,这里就是指隐居了的贵族子弟。他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山中相送》也有。】 东晋。 “由它去吧。”陶渊明念道。 这些句子就是他最欣赏的,王维又是一个很合他心思的诗人。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里是他送了好友离开,自己回到家中表明对好友的不舍。“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像这一首就不再是“没有人”了,在与好友相处时,王维还是带了点烟火气的,这首的重点在我看来就是王维自己,他送好友,他关柴门,他问好友明年约否。】 关于这一点众人倒是可以理解。 王维始终是人,怎么可能如同成佛那般只有静呢? 偶尔的烟火气才显出他的鲜活来。 不能因为他写的那些宁静的诗句就忘了他也是曾在官场浸淫的。 【关于辋川别业,王维有很多诗句,大多都收录在《辋川集》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了,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害群之马终于死了,唐朝终于有救了。正好,王维守孝结束,他回到朝廷拜吏部郎中,后来改名字叫文部郎中,其实是同一个。】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林甫最近总觉得已经有人认出自己了,而且就跟在自己身后。 逃跑的时候家中孩子已经被他交给了山中人家养着,如今大人们分了几路奔波,当也能活下一两个,说是寄养,他却很清楚,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再见到孩子了。 这时候明明四周安安静静,只有鸟鸣虫叫,他却总觉得震耳欲聋,连带着听幕中女子的声音都有些费劲。 【但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唐玄宗让一无是处还独断专行的杨国忠为相,有李林甫在的时候,杨国忠还蹦跶得没有那么厉害,李林甫这个人他口蜜腹剑,坏是坏,但他厉害,能压制安禄山、杨国忠等人,我相信在他在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没有把安禄山和杨国忠放在眼里的,尤其是杨国忠。】 听到自己死李林甫都没什么反应,但是听到这话他却皱了皱眉。 幕中女子的说法没有错。 但若是这样,自己死后这个什么杨国忠该不会放过自己,自己的家人怕也是没什么好下场。 然而幕中女子却并没有多说此事。 【朝堂之上多是文臣,文人自古清高,在他们看来,杨国忠就是个靠妹妹上位的外戚,就没点本事,根本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的人他可能没有李林甫的城府,但是出手没有章程,不顾后果,所以破坏力极强,他往往做的事可能都是让那些大臣们措手不及的。】 这话说得许多人面红耳赤。 因为这话确实是事实。 这是他们这些人一贯的想法,他们如何会将一个没有什么背景靠着后妃上位的人放在眼里。 毕竟在他们心中圣人是最恨后宫干政的,后宫那女子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谁又能想到呢? 武后之事才过去多久啊? 还好这巨幕出现了,这是他们近来感叹过最多的话。 【一开始谁也不愿意去得罪他,因为杨妃受宠,皇帝喜欢,但是这样的喜欢通常不会持久,而且李隆基从前的功绩会让底下的臣子有着盲目的崇拜,他们可能觉得玄宗可能根本不会任由杨国忠做大做强胡来,然而,等他们意识到杨国忠已经做大做强的时候,事情已经来不及了。】 来得及! 怎么会来不及呢? 李隆基愤愤,每次提及此事,他还是忍不住又气又怒,想杀人又不敢随意杀人。 倒是近来处理政事泄愤,处置了不少以前被他忽视的那些跳梁小丑们。 第185章 王维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王维五十六岁,在长安任给事中,正五品上,在此之前,王维已经写了许多传世之作,奠定了自己在盛唐文坛的地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天宝十五载,听到这个时间,所有唐朝的人心都揪起来了。 这是安史之乱的时间,只怕王维那半官半隐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如此一对比,王维的那些忧愁根本算不得什么,既能做官获得俸禄,又能享受归隐山林的乐趣,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然而,该来的始终是要来的。 【然而,六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王维没能跟得上,被俘,为了避祸,王维只有装病,但是就因为他此时诗名太盛所以被安禄山等人给瞧上了,随即押往洛阳,被关在菩提寺中,后又被任命为伪朝给事中。】 【看当时杜甫同样被捕,但因为没那么有名,所以逃过一劫,还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这话说得杜甫也有些心惊。 他是不是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