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8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89(1 / 1)

些力不从心。 赵佶当然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但是让他去改变这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他。 他又不知朝堂上谁的话能信,便只好每个人的话都听听,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可是赵佶也不是傻,他知道这样或许撑不了多久。 朝堂上,那都是些老狐狸,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小心思,然后开始拉帮结派,那大宋还是得完。 但他还能怎么办呢? 这么大块石头在心中压着,赵佶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静下心来研究书画了。 他本来想就像幕中女子说的那样把皇位直接让出去,虽说这般如同掩耳盗铃,虽说这般还是会有许多人觉得亡国是他的错。 可那样他终究不是最后一个帝王,他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亡国之君。 这事情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而赵佶也知道是自我欺骗,便也就不了了之了。 事情没进行下去,赵佶心中的焦虑倒是涨了不少,已经开始夜不能寐了,只日日求着幕中女子指条明路。 【在这么大的终南山,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投宿的地方,还好看到了一个樵夫。】 【这首诗讲的应该不是诗人自己的经历,而是他的一个想象的场景吧,他的目的正如他的标题就是为了渲染终南山的神韵,终南山的雄伟壮阔、终南山的幽深寂静、终南山的无人打扰。】 【他认为终南山很好,这也很好理解,如若不然,王维也不会那么多时间都隐居在此处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确实很喜欢终南山。 其实一开始住在终南山时,他并没有打算隐居,只是想着老了来隐居。 但是住着住着就更发现了它的好,距离长安这么近,风景又是那么的好,这样的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何处? 【这首诗好像并没有说到王维为什么要突然辞官归隐,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诗,看看能不能在里面找到原因,另一首是写的赠答诗《答张五弟》,张五,是张諲,唐代的书画家、官员,也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少年时候便已经相识,后来又一起隐居在终南山,住得很近,张諲来拜访王维,王维就写下了这首诗赠答。】 本来众人还不是很在意王维为什么会突然辞官归隐,他们觉得无非就是那么些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又在朝堂遭受排挤了呗,这多常见啊! 可听幕中女子这么一问,他们还真有些感兴趣了。 难道是别有隐情?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这是一首杂言古诗,王维还蛮少这样的诗作的,终南山地下有我的茅草屋,前门就正对着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我的这个茅草屋常年没有人到访我自己在此处闭关,平日里也基本没什么可忧愁的,什么都不用想也十分的悠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不过呢,其实也可以饮酒钓鱼,只要你常常跟我来往。】 众人顿了顿,这就完了? 似乎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吧? 【其实按我个人的解释啊,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隐居在这终南山,虽然很悠闲很心安吧,但到底还是有点无聊,你常来找我玩吧,我们可以一起喝酒钓鱼。】 对啊! 众人也是这般理解的啊! 所以呢? 他辞官的理由呢?难道是幕中女子在卖关子,还有下一首诗? 然而,并没有。 【完蛋,这首诗,好像还是没有说出王维为什么会突然地辞官,又为什么突然地隐居,只能看出王维的隐居生活似乎很不错,并且在朝着更加不错的方向发展。】 【然而,如果不是第二年王维又回到了朝廷做官,我就信了他是真的毫无挂碍地享受着他的这隐居生活了,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王维回到长安,转左补阙之职,升官了,比左拾遗大一级。】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话听着怪怪的,怎么感觉不升官就不会回去似的? 许多人已经开始有些不喜王维这扭扭捏捏的样子,怎么比陶渊明还纠结呢? 陶渊明虽也心中纠结,可到底是坚定地醉心山水的,只不过是放不下自己的理想,可是人家没有真的就变来变去的啊。 至少跟王维比,陶渊明的几次出仕都算不得什么了。 许多大大咧咧的人完全不懂他们这种心思。 想就想,不想就不想,干嘛呀这是? 【有的时候嘴上越是否认着什么,身体上却又做出不一样的行为,也就是人在很纠结的时候做出的事情,往往是他心中最想做的事情,至于嘴里说的,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开个玩笑,否管男女都是一样的,当言行不一致的时候,行为可能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或者说行为占了上风吧,所以这时候做官仍旧是王维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想做官就该坚定一点啊!”有人批道。 他们是真看不上王维这般纠结。 但是也有些心思细腻的人就很理解王维陶渊明的想法。 人这一生,本来就是一步错步步错,走任何的一步都应该小心翼翼。 于是就有许多地方的两波人吵了起来。 孰不知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做出来的行为自然就不同了。 然而这些人终究没能吵得太久,幕中女子还在往下说呢。 【王维在唐朝可能真的是一个交际花一般的人物,认识的好友不知多少,虽然这里面或许也是跟李白的好友一样都是些酒肉朋友,就是并不能共患难的,但是王维因为比较会说话,至少从表面上来说,我觉得他的状况可能会好一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仙了。 他听到这话都忍不住地笑了,怎么哪哪都是问题? 偏偏这幕中女子说的他还完全不能反驳。 杜甫见他笑先是一顿,随即也跟着笑起来,倒是把老柳给看懵了。 “这是笑什么呢?” 李白又是一笑,举杯敬老柳,“无事,笑这二人痴罢了。” “诶,哪有的事,人这一生啊,多数时候还是和这些酒肉朋友打交道的,哪有那么多能共患难的?我家孙子说了,这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老柳这么一说倒是让两人愣了愣,连连称是饮酒不提。 【这一年,他写了《送邱为落第归江东》、《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等诗,第二年,公元743年,天宝二年,他又与王昌龄、王缙、裴迪等人一同游玩赋诗。】 【这其中,王昌龄就不用说了,咱们都很熟悉,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官至宰相,而裴迪,和王维的关系很好,在王维住在辋川期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