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8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84(1 / 1)

他这有点像是流水账一样的叙事诗,就是写他来到这个地方慰问将士们,然而经过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人,但是加上那点睛之笔,这首诗就活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难得之处啊!】 点睛之笔? 毋庸置疑,当是说的那两句名句了。 许多人看着有些云里雾里,他们都知道幕中女子说的是对的,可是怎么对的却难说。 明明那两句在诗中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 白居易本来也陷入了这困惑之中,但是一想到作用,他就豁然开朗了。 对于他而言,诗歌不写现实就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东西。 但是他写的或许之于幕中女子所说的流水账一样,虽然他不太多这流水账执意,可显然不是什么好的形容。 他的诗就是少了点这能够促进人们去想象整个场景的这点睛之笔。 【那,说是来慰问,王维在这边关做了什么呢?】 【他被崔希逸辟为幕府节度判官,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突然来到了这样的大漠之地,不管看到什么王维应该都是新奇而震撼的,在这里他看到了匈奴来犯,写下了《陇西行》,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是却写出了战事的紧张,我合理怀疑王维是没有去战场的,这也很好理解,他虽然是被排挤到此处的,但是也算是领导派下来的,他又是大家族王家的,又只是一个文臣,且不说他没有必要上战场,就是他想上估计崔希逸也不会同意让他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打仗? 当时的王维就算有这个心也无这个力啊。 若是可以他也想冲锋陷阵一回,可是他哪里有这个本事,去了不是送死是什么? 倒是另一边的李白想起了自己曾想从军的事情。 是的,或许这次进京不行,他还能去从军。 想到这里他才发现和杜甫的再次会面让他有多激动,竟是忘了自己先时的打算。 瞧杜甫的样子,他不可能让杜甫随着自己一起。 而他自己也已不再年轻,他在这些事情上不能再这样任性妄为,最好能留在长安。 从军只能是他背水一战的选择。 【但是这不影响他写出优秀的边塞诗,毕竟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都没有去过边塞呢。】 【我们看看这首《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这两句,完全就是想象的嘛,这是描写侦察兵送急报的场景,“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等这快马加鞭的军书到了才知道原来匈奴把酒泉给围了。这里的匈奴应该不是指匈奴了,匈奴已经没了,应该也只是一个代指,代指突厥、吐蕃等外邦,酒泉,大家应该知道,如今的卫星发射中心之一。】 卫星又是什么东西? 看,这不又有了? 代指,实在太普遍了。 普通人完全不在意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反倒对幕中女子说的一些细节很感兴趣。 倒是那些朝堂中人开始紧张起来。 不管文臣武将,内心深处最不想的就是打仗,兵部不想征兵不想牺牲,户部不想给银两,其余人更是不想百姓受苦从而导致天下大乱,更别提若是战争失败会带来的恐怖的后果了。 只是那些百姓们的反应就没那么快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北方的那些外邦一直都不老实,总是入侵他们的国土。 但边关有将士,他们时不时地就要打仗,他们一定能打赢的,只是不管输赢他们这些人的日子就是要更苦一些罢了。 因为将士们要上战场,他们没有粮食没时间种地,他们得吃百姓的粮食。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关山飘着大雪,却看不见狼烟,都被大雪给熄灭了。】 【一字没有写战争,但是却能将人的紧张给吊起来,这就是真正的意在言外,那个时候就说明了北方的局势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应该还算正常吧,偶尔打仗就是这样子的。】 【王维他不是武将,对于边关的形势他肯定也是看不大懂,这个很好理解吧,或许这也是他被人弄到边关来的原因之一,反正你小子到边关也立不了功,蹦跶去吧。】 李隆基都不太记得把王维弄到边关去的事情了。 他那时候哪里把王维放在眼里。 但是把文臣弄到边关确实是难以立功,除非文臣能传回来好消息,李隆基也不得不承认,这要看运气。 文臣在边关通常是起监督作用,必然会遭到忌惮,只怕那时候王维也是很想隐居的吧。 【但是王维虽然确实没办法在战事上做什么,甚至发出一些自己的意见都有些困难,但是他却可以观察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士兵们的生活,其中他对老兵尤为关注,我们看看他的《陇头吟》和《老将行》。】 【首先,《陇头吟》不仅写了老兵,还写了少年以及行人,反应了边关的艰苦生活。】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这里的太白不是李太白啊,是太白金星的太白,夜观天象,大概是在看战事,因为据说太白金星是主兵象的。这个来自长安的少年关心着边关的战事,所以大晚上的跑到城楼上去夜观天象。】 李白脑子里一下就有了画面。 那是一个手持宝剑的意气风发的少年,或许就是自己年轻二十岁的样子。 如今,他也算老当益壮,想来就算再去也没问题。 不会像王维笔下的老兵那么凄惨。 然而他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心里的这样的话。 【而行人又是怎么做的呢?“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陇山上的明月高高挂起,行人吹起了羌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关西来的老将悲愁不已,停了马听着笛声忍不住流泪。他为什么流泪呢?】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这些年来身经百战,部下偏将都已封了万户侯,这两句是典故,说到万户侯我们自然而然能够想到李广,“李广难封”嘛,李广在大大小小的战役当中看似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但是他的贡献肯定也是有的,这里老将以李广作比。】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对李广的事情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了。 其实他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做下的事也不会轻易认错。 对于李广之事,他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错。 李广的功绩真的值得自己给他封侯吗? 可是这后世之人为何都这般说?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而这两句说的是苏武的典故,之前我们常说李陵,苏武说得少,他们两人都是去攻打匈奴的将领,两人都被匈奴人给抓了,但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