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李陵选择假意投降,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诈降太真,连自己人都信了,害了自己的全家,而苏武誓死不降,在匈奴喂了很多年的羊,倒是全了自己的忠臣名节。】 这段历史也是令人唏嘘的。 谁不知道苏武虽是保全了名节可是最后的下场却也没多好。 儿子被霍光杀死,只留下和匈奴女人的另一子,一生与匈奴人为敌,最后自己的后人却也是半个匈奴人,多么的讽刺啊! 【其实当时匈奴人还曾经让李陵去劝降苏武,但是苏武却拒绝了,可是十多年后,苏武回到朝堂并没有得到多高的封赏,拜官典属国,王维认为汉武帝对苏武不公,从而表达对自己的待遇的不满。】 刘彻想这王维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误解? 不过他这人好像就是如此,先时写《过始皇墓》,这时候又写自己。 他倒是想看看王维还能写出什么来。 【王维通过写观星的对未来还心怀希望的少年,写路上的思想的行人以及得不到封赏的老将的描写写出了边关将士的不易。】 【边关将士千千万万,战亡的人数可能远高于建功立业的人数,但是这样的情况别说是王维,就是千古名将来了怕也是难以改变,所以人们只能祈祷战争能停歇,只要没了战争这些烦恼自然就没了。王维在此中虽然没有表达这样的想法,但我想他的心中应该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是希望世界和平的。】 幕中女子这样的话,众人听听也就过去了。 世界和平,这怎么可能呢? 即便是在贞观年间、永徽年间、又或者是开元年间,哪有战争停歇的? 他们这些人在长安富庶之地过得倒是欢乐,可是边关将士们呢? 许多人到此时此刻竟才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 【而另外一首《老将行》更是直接描述了老将的一生,揭露了军队中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歌颂了老将的精神气魄,这里应该也有他对于朝廷的不合理现象的隐形地抨击,我们来看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这个人,年轻时候确实也有点任性,至少李隆基是这样认为的。 敢这样讽刺朝廷。 但是如今却变了,也不知跟自己有多少关系。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前面写老将年轻时候有着飞将军李广之勇,徒步就能取得胡人的坐骑,李广的这个事情我们讲过没有,就是他被俘虏装死然后夺马而逃的事。】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最近已经有大臣提议给李广追封了。 可是师出无名,刘彻并没有同意。 他就不明白,为何这些人都这么想呢? 是出自谁呢?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年纪轻轻就总是射中山中猛虎,这里依旧是李广的事迹,而后一句,哪里只有黄须儿才是英雄呢?邺下黄须儿指的是曹操的第三子曹彰,因为胡须黄色所以有此称呼,之前是说过的,曹彰孔武有力,曾经威震塞外,但是后来他却暴病而亡,曹植还怀疑是曹丕忌惮他的神武所以害死了他,他是不是曹丕害死的有待考证,但曹彰的武力值是不用怀疑的,而诗人却说,这老将是不输曹彰的,可见其英勇程度。】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又提此事了,曹丕真是头痛。 以往他是坚信自己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 但是最近他在战场上待得多了,感觉自己也变了不少。 他甚至在想,若是自己的两个弟弟真做出非得要跟他争抢的事情,或许,他真的会有所行动也说不一定。 现在曹丕只庆幸。 庆幸幕中女子将这事说出来了。 这下全天下的人估计都盯着他们三兄弟,他不仅不能动谁,反而还得护他们周全,但同时他们自然也会收敛自己的性子,多半也不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驰骋沙场三千里,足以见征战之辛苦,曾以一己之力抵挡百万雄师,这里我认为就是夸张了,应该就是劳苦功高的意思。“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这两句和前两句一样,同样也是夸赞老将以前的功绩的,说他迅猛杀敌,敌军都很怕他。】 【然后前面的铺垫过后,诗人开始举例,“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两句我们在之前说辛弃疾的时候讲过的,他认为汉武帝赏罚失据,任人唯亲,导致一代名将李广最后的结局那么可惜,关于这个事情,感兴趣的看一下辛弃疾的部分,而王维这么写就是把老将与李广放到同一阵营了,他认为老将和李广一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嘉赏。】 听到这儿,许多人就都明白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王维是嫌自己的待遇不公啊,或者还有张九龄。 对此李隆基也没法反驳。 他过去是做错了一些事情,有些事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他也没法更改,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做接下来的事情。 罪己诏已发,王维对自己也明显比以前更尊敬。 而这些过去的,大家都不必追究了。 【后面便是写老将的结局,“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自从被嫌弃不用就像是枯萎的木头,蹉跎着便白了头。】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当年,就像后羿一样,箭术可以使雀失目,但是如今久不练武,就像左臂上生了烂疮一样,早已不能用了,古代人认为柳和瘤同音所以有这个意思。“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无法建功立业,只能像邵平和陶渊明一样隐居了。】 【他写的是老兵,但是其实也是写的他自己,他很清楚邵平和陶渊明的无奈,因为他与他们同病相怜。】 东晋。 也不知王维最后的结局如何了? 虽然知道陶渊明也知道幕中女子所说的事情定然是已成定局难以改变的,但是他也想知道王维有没有一条道走到黑,或者是像如今的自己这般还是有归隐山林的机会。 突然,陶渊明有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 既然自己这里能看到巨幕,那唐朝时候的王维呢? 他就不能看到巨幕吗? 那其他朝代的人呢? 这个想法让陶渊明吓了一大跳,根本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苍茫的古木连着深巷,冷寂的窗外是寥落的寒山,然而即便是这般的凄凉之景还是没让老将放弃,“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这两句是典故,第一句是后汉时期,耿恭与匈奴作战,困守疏勒城,没想到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