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何在,怅望深荆门。”我思念的人在哪儿呢?王维当然知道,可是他却只能远远地怅然地望着荆门山的方向,也就是张九龄被贬之地。“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您并没有真正赏识我的人,您的举荐我终生难忘。】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如今您远离了朝堂,我也要像您一样归隐山林,“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看着大雁渐渐南飞,我的心意要怎么寄给您呢?】 以往还能寄信,如今又能怎么呢? 王维更加怅然。 他当然也知道这世道要变了,因为巨幕的出现。 若是巨幕能早一点出现就好了,这样说不定…… 哪有这般假如的事呢? 【虽说这个时候朝堂上的党派之争跟宋朝时是完全没法比的,但是难免也会有站队或者是被迫站队的情况。】 【从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堂开始,朝堂上就渐渐地成为了李林甫的地盘,但是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起,李林甫就开始了他的步步升迁,很难说在这段时间内他在朝堂上没有搞事情,只是或许那时候玄宗还比较清醒,而朝堂上又有一些得力的大臣们把持着,所以他蹦跶不起来。】 李隆基眼神冰冷得可怕。 没错,他是知道李林甫的野心的,他从来都知道,只是视而不见。 他以为他身为天子完全能够掌控,没想到让朝堂成了李林甫的天下。 李隆基忍不住冷笑。 真是该死啊! 【可是渐渐地,当一个小人有了权力,有些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我们不知道王维在入朝为官之后具体经历了什么,但是我相信他也一定是看到了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情况,而且那时候的玄宗已经慢慢地开始飘了,很多时候年轻人都把身边发生的一切都看得比较严重,所以王维产生了退意。】 这事情给了许多皇帝警醒。 没错,很多时候,朝堂的腐朽都是因为小人得志。 所以不能小看每一个人,权力这种东西,他们贪恋,别人也贪恋,不要指望有人能真的一身正气,即便真的有这样的人。 可以给予可信之人权力,但最终的权力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否则自己遭殃,江山社稷同样遭殃。 【然后,王维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看到的那些仅仅只是开始,所以在张九龄被贬之后,他进一步意识到朝堂的畸形,于是隐居的心比以前更甚。】 【但是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他还在挣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也就是凉州,看起来像是委以重任,但其实是因为张九龄而遭受排挤,不见得是因为前面他写的思念张九龄的诗,但估计也是因为此方面。在凉州又是他的一个不一样的经历,他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等著名的诗歌作品。】 去凉州? 这是要去打仗了? 许多此前朝代的人不知道唐朝的历史,想着这李林甫可真是够胡闹的。 竟然把一个文臣弄到边疆去,这是要做什么? 《使至塞上》,似乎说过,又是一首精彩的诗。 【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这时期的优秀作品,王维这个人带给我们的惊喜不小,他看起来似乎没有李杜二人对文学史的贡献大,但我们却不能对他的文才视而不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其实在很多人的心中,王维是可以超越李杜的存在。 但是听了幕中女子的话,众人都慢慢冷静下来。 李杜的诗在后世的影响力太大了,不过这也不影响他们欣赏王维的诗。 幕中女子肯定也是欣赏的,如若不然,现在恐怕也不会说王维。 所以即便他们对这样的说法感到别扭也还是期待着接下来的内容,好在幕中女子这样比较的话并不算多。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独自乘车去慰问边关,路过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单车,应该并不是说他一个人或者一辆车,应该是说他一个官员,而属国应该就是归附于唐朝的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飞蓬和大雁自比,表示自己到了北方边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写了对此两句的评价,他认为,“直”字看起来好像并无道理,因为烟怎么可能是直的呢?而这“圆”又显得太俗,谁不知道落日是圆的呢?然而想要找两个字来替换这二字,却根本又无从找起。在浩瀚的沙漠之中,孤烟直上,无尽的黄河边,落日浑圆,没见过这个场景,或许很难想象,还好咱们可以看看图片。】 说完,一幅大漠美景就骤然出现在众人面前让众人惊叹不已。 唐,元和年间。 被后世定义为苦吟派的一干人等忍不住地去给这两个字找替代品。 他们其实越发觉得第一次想到的就是最好的了。 虽然说他们靠着不断地更改确实也写出过十分优秀的诗作,但正如女子所说,大多数时候都是有佳句而无佳篇。 听了幕中女子那样的话之后他们就更难修改自己的诗作了。 自己写好的句子都难以更改,更别提是旁人早就已经写好的佳作了。 不过他们其中还真有人动过这心思。 他们觉得这烟若散,日若寂,或许更符合当时的意境。 但是作诗是不可能不顾韵律的,这两个字不合适,也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字。 改来改去,对比之下,自己改的比之原作不知差了多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关口遇到侦察兵,告诉我都护大人正在燕然前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地方不一定准确,像长河,我们理解为黄河可能不对,这里是有争议的,而王维出使安西也是不用经过萧关,它可能就是一个借指,就像我们之前说的用都城长安来指都城洛阳,对于文学作品很多是候可能不能有太过于精细的考究,在逻辑无法自洽的时候首先考虑其中的情感。】 众人纷纷赞同。 连史书都不能全信,更何况是这些文人们写的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写诗也常这样借指,早就见怪不怪了,他们觉得幕中女子说的话就是多余的。 【但凡是到了边塞,人们的作品仿佛都会带上一点苍茫之感,像王维这作品虽然比大多数的边塞诗要含蓄一些,但还是会有那种感觉的。】 【再加上他失意来到此处,所以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诗中表达的一种孤寂苍凉,其实抛开这首诗中那精妙绝伦的写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