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汲黯也真是好样的,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被陛下嫌弃还能不消沉呢? 那胆小的肯定更是隐居山林而不出了。 【然而苦难是创作者的土壤,再加上贾谊的文学天赋,所以贾谊往往被人们所铭记,但至少从这里来说,汲黯的态度是一个官员或者说是每一个工作者应该有的,现在所经历的每一件平凡又毫无作用的事情都是将来某个成就的积累,谁说被贬官就是前途无望了呢?】 【但是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王维也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影响他在被贬时低落困惑,其他人亦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谁说不是呢? 王维想,他们许多人都明白这些道理。 或者说,他们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明白是一回事,能真正地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时的他是没能做到的。 【关于汲黯,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东西就是他的传《汲黯传》,这篇文章出自司马迁《史记》,而它真正出名,是因为这幅来自元代的赵孟俯的小楷书法作品《汲黯传》,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都是他十分有名的作品,我个人也非常喜欢,推荐给大家。】 众人扫了一眼那书法作品都忍不住称赞。 写得确实不错! 【我们言归正传,这首《上张令公》显然是一首不错的求谒诗,其中也很能表现王维的思想与真诚,但是献出这首诗后王维就去了嵩山隐居,也不知是故作高深,还是想要逃避,想着若是不行就直接归隐山林了。】 第182章 王维 【在归隐嵩山之后,王维写下了《归嵩山作》等作品,他在某种程度上和陶渊明真的很像,这首诗就带着一种辞官归隐的闲适愉快的感觉,但是只要他后来主动回到了朝堂,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此时的他是故作轻松。】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的唇抿成了一道直线。 有时候他就在想,自己如今的闲适是真的闲适还是自己装的,他自己都有些分辨不清。 这种事情想得多了,事情的发展似乎就朝着自己的想法走了。 他只要想着自己不再在乎朝堂琐事,他似乎就真不在乎了。 可是看着朝堂上或有建功立业者,或乱成一团,或有他能做之事,他的心就又难以平静。 王维知道,自己不该一直如此。 欺骗自己毫无意义。 可是连陶渊明都没有办法的事,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水环绕草木,车马悠闲前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里诗人又与风景互动,流水像是对自己有意,飞鸟也陪着自己一起回归山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芜的古城紧挨着古时候的渡口,落日将整座秋山染红,“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在遥远的嵩山底下,我将回到那处去闭门隐居,这个闭关是佛家闭门静修的意思,这时候的王维应该很有一种佛门俗家弟子的感觉了。】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佛门是很尊重的,带着许多敬意的。 早在幕中女子说王维是诗佛的时候,其实许多人就已经对他很感兴趣了。 只是许多虔诚的百姓甚至从未见过王维,即便王维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认得。 听着幕中女子这么一提,他们想,或许王维就像那些得道高僧一样,整个人都带着一种庄严肃穆让人想要朝拜的感觉,即便他并未身披袈裟。 【王维在嵩山有隐居之所,在长安的时候也偶尔回去居住,所以这里用的“归来且闭关”。】 【好在这次他隐居的时间不算长,没过多久,张九龄就给了他机会,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王维被封为右拾遗,虽然我们都知道了右拾遗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官,但是却是个很重要的官,挨皇帝近,也很容易被提携,我们说很多文人都做过这个官,比如杜甫,杜甫还是左拾遗,在那时候左甚至是尊于右的,也就是说杜甫的官职会比王维的高那么一点点,但王维显然比杜甫更圆滑,所以杜甫上任不久就被辞退,但这个右拾遗却成了王维的踏脚石。】 杜甫轻叹,借饮酒缓解自己的尴尬。 他其实不是很能理解,自己平日里也不是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照理来说只要他矜矜业业为着圣人为着大唐,怎么也不至于丢了官职。 而此时的王维面对的还是已经快要走下坡路的玄宗,为何他可以自己就不可以呢? 难道是因为他有张九龄的帮忙,而自己没有靠山吗? 若是不这般想,杜甫根本想不通。 【王维去到东都洛阳赴任,到了洛阳之后,立马写诗《献始兴公》给张九龄明志,具体的内容咱们就不讲了,大致就是说,我一定会好好干的,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希望下次有机会还提拔我。】 【你看,这王维是比较会做官的,即便他心中可能也不喜欢这样,但是人家表面功夫做得漂亮。】 杜甫沉吟。 他也是不愿这样的,他和李白都是。 但是他二人这样的事情做得不少。 难道就因为王维的夸赞的诗句写得好? 他当然知道王维的诗写得好,而且王维的诗一直以来都是很受人们的欢迎的。 思虑半晌,杜甫其实有些想通了。 道理很简单,并非其中的一点,王维的诗歌名气,王维的审时度势甚至是王维的运势可能都比他好,所以他没有成功,但是王维成功了。 【第二年,王维就跟着玄宗一起回了长安,算是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在同年,张九龄罢相,玄宗让李林甫、牛仙客并相,这事情对王维应该也有影响,但是他依旧是右拾遗,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就是唐玄宗前期清明后期昏庸的分界线。】 李隆基遥想那一年发生的那些事情。 分界线,他做了什么? 难道就是用了李林甫? 张九龄是犯了什么事来着,想到那事情李隆基就不由得想起自己死去的儿子,一想起头就疼。 看来真是年纪大了。 【又过了一年,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王维依旧任右拾遗,他在京中左右逢源,写了许多的应和诗,也过得并不快乐,已经产生了思退之意。】 他被张九龄提拔上去的,张九龄走了,那他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众人都这样想。 日子不好过,这时候产生思退之意这就再正常不过了。 若是在朝堂一直被打压,或许隐居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他适合隐居山林。 【其中寄给张九龄的《寄荆州张丞相》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他这样的想法。】 【“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