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8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81(1 / 1)

很享受眼前的美景和如今的生活的,或许他就是想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这哪怕同样有着喧嚣声音的山水之间,至少眼前静下来了,他的心也静下来了,又或许他根本不是真的想要隐居,而是只是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思考未来的道路。】 他思考出来了吗? 许多人想。 在他们心里,这个王维就像个世外高人一样。 或许他没有拥有一个真正的桃源,但是他却像是一个带着桃源行走的人,他在哪处安家,哪处就可以是桃源。 而且他这般富家公子,也不贪慕权势,没有在朝堂上呼风就是雨,可真叫人敬佩啊! 即便他是想进到朝堂的。 【青溪这个地方并非什么有名的奇景,但是在王维的笔下它似乎就更有看头了,那是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面不仅有作者的情感,也有我们读者的情感。】 有他们的情感? 这诗句中如何有他们的情感呢? 有些人隐隐感觉到了,那就是读他人诗句产生的那种心中感情的变化。 【但既然王维第二年就回到了长安,说明他还是没能放得下自己的理想,他在《晓行巴峡》中写道:“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他想念的是长安也是自己还未曾实现的抱负。】 没有人觉得王维是真的贪慕权势。 看了这么多的文人。 或许这些文人中有些是为了权势才进入朝堂,或许他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功业。 但是他们实现自己功业的途径,通常都是为百姓做事。 所以人们都是支持的。 【回到长安后,王维闲居,但其实也在寻找着自己的机会,不断地维护自己的人脉。在这期间,王维有给房管写赠诗《赠房卢氏管》,有给王蕃赠诗《送从弟蕃游淮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机会难寻,还好,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想起那时的日子,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如今再想起来王维也只能叹息。 【在第二年,公元734年,王维终于找对了人,那就是名相张九龄,张九龄也是唐玄宗时期最后的一位象样的宰相,写下《上张令公》请求举荐,其中有一句话“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这里写出了王维对于贾谊的看法。】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叹息一声。 那事情,他已经不想去回想。 可惜张九龄已经走了,已经不可能再回来帮他做事了。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看懂了,这又是一个说他的不是的。 他如今也想通了,若是他因为陛下的贬谪就郁郁而终,确实有些不是,他也应该尽力地为自己争取机会。 而且陛下是个明君,就算被暂时的蒙蔽,谁又没有个被蒙蔽的时候呢? 他应该理解的。 若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定不会那般沉不住气了。 但是他更希望别再有下一次被贬谪了。 【贾谊常出现在文人们的诗句中,有的觉得贾谊有错,他虽被贬但却并没有到郁郁而终的地步,但是有的觉得贾谊可怜,就因为帝王听信奸臣谗言就被外放偏远地区。】 【王维显然是支持前者的,他认为贾谊并不是怀才不遇,只是他自己没有忍耐力而已,但是汲黯就不同了,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公元前121年,西汉元狩二年,浑邪王率领部众投降汉朝,汉武帝便叫人去迎接,但因为国库空虚于是在长安征调车马。】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大汉朝国库空虚,将原本他们瞒着的事情公之于众,这让他就算是还想攻打匈奴也不得不先停手充盈国库。 可这银两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 至于汲黯之事,很明显又是他的不是,如此下去,大汉威严何在? 【但是那个时候的马匹或许对于汉武帝来说便算不得什么,毕竟他们打仗,战场上死去的骏马何其之多,他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或许他想大不了以后朝廷给点补贴就好了,甚至就算不给补贴,这也是为国效力的机会有什么不愿意的?但是马匹或许就是一个家庭小一半的积蓄,老百姓也并不明白,为何自己的财物要拿去给曾经骚扰边疆,残害大汉百姓的匈奴人。】 【难道一个丧尽天良的人改过自新,他的命就比本就老实本分的人的命更珍贵吗?】 刘彻早就猜到幕中女子可能要说什么话了。 但是他也发现了,女子并不是很懂得为官之道,她自己也承认过。 事情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浑邪王投降,那可不仅仅代表着某些匈奴人的投降,那是匈奴势力的瓦解,若是匈奴能就此土崩瓦解那是再好不过的,可明显那只是很小一部分。 这一小部分于他们而言确实算不得什么,但若是这一小部分能动摇匈奴人的军心,那发挥的作用可就大了。 若是狠狠地处理了这些匈奴人,只会激怒匈奴人,届时说不定更加麻烦。 与那相比,几匹马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百姓们偷偷地把马匹藏起来,并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或许官府也认为不妥,所以这事情就就没能完成,汉武帝大怒便要杀长安县令,汲黯适时劝阻,他以为这样是不对的,匈奴人归降大汉,他们应该是来赎罪的,而不是来享福的,他们给那些已死将士们的家中为奴为婢才是应该的,而不是要为他们征调仆人,也不是把百姓的东西征调去给他们享用。】 【这样的说法自然是过于理想化,在实施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但是在道义上却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汉武帝做到那个位置,他求的自然是利益的最大化,好好对待这些高层降者,或许能够不费一兵一卒收服更多的外邦人,所以他觉得汲黯就是胡说八道,没多久汲黯就因小事而获罪,但因为武帝大赦,他就只是被免了官。】 许多百姓都在说刘彻的不是。 虽然他好像是为了国家,但是他们还是不理解。 像汲黯这样的好官怎么就要被下罪呢? 人家也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啊! 但是这些显然都不是重点。 【不过被免官之后汲黯并没有消沉,过了几年又被任命为淮阳郡太守,在淮阳,他做事一如往常,淮阳变得政治清明,武帝也想起了他,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虽说汲黯的仕途不见得有多平顺,至少他的结局是比贾谊更好的。】 原来是有补偿的,有些人懂了。 要是不处置了汲黯,或许会有更多人反对,到时候匈奴人还没解决,自家人先乱了。 所以汉武帝这是在杀鸡儆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