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够了这样的制度。 可是他却也很清楚,要想改,除非改朝换代,否则就太艰难了。 书法再好有何用,品行再好又有何用,都抵不过权贵一句话。 【第三个原因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宗教的发展带起了经文典籍的发展,还会刻碑。】 【另外,皇室的重视、玄学清谈的兴起等等原因就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而到了隋唐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其中书学就在官学之中,另外隋文帝还下诏求遗书,就是求古代那些书,然后诏书法很好的人修补残书,这可是一个很好地平步青云的机会,潜移默化之下就提高了书法的重要性。】 许多百姓听到这些都忍不住感叹,这隋文帝确实是个不错的,即便他也有缺点。 但人非圣贤谁能完美呢? 可惜就是有那么个儿子。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觉得这个隋文帝跟自己是同一类人。 不过他的儿子可比隋文帝的儿子强多了。 虽然幕中女子先时说那隋炀帝也很强只是过于自负,所以做了那许多的错事,然而他作为一个外人,他只看结果。 在他看来,隋炀帝不管怎么好,就像那宋徽宗一样,那都是亡国之君。 【后来到了唐朝,唐太宗是个书法发烧友,特别痴迷书法,所以他的手下就聚集了一批书法很优秀的人,其中最突出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很有名,而虞世南曾经得到二王后人指点,其风格很像二王,后世之人很多也学他的书法作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李世民很倚重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二人的字。 本来他还对楷书四大家没他们几个有些遗憾,这么一说,李世民也十分自豪。 不过,这发烧友的说法还真是有些奇怪。 【再到后来,科举设立明书科,就是以考书法为主,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艺体考试嘛,有些人他可能背书不大行,但是写字好啊,就又是一条路。】 魏晋时期的许多寒门子弟不知多么羡慕。 他们如今当然知道科举考试就是能让他们这些人走向仕途的一条道路。 如今听说只要会书法就能参加,心中更是嫉妒得不得了。 为何他们不是唐朝的人啊! 还好听闻曹家四公子如今正在组织科举考试,故而哪怕是那些并不抱希望的也想去见识见识。 万一呢? 【然而再到宋朝,虽然也有很多不错的书法家像苏轼、米芾、赵佶、赵构,但为什么感觉上会比唐朝差那么一点呢?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其科学进步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它也有一点小小的坏处,那就是放纵了人们的惰性,以前什么书都是手抄,到后来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批量的嘛,假如要印课本,就把课本内容全部雕刻在木板或者是石头上,再印到纸上,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妙啊!” 刘彻大喜过望。 先时听说造纸术,他们也试了,那确实是一项不错的发明。 没想到这没过多久竟就有了更令人惊喜的发明。 为什么有印章还想不到这印刷术呢? 他有些懊恼,全然忘了自己是前不久才拥有纸这种东西的。 每天考虑这些,其实他攻打匈奴的心稍稍沉寂下来了一些。 他预感,若是自己好好地研究这巨幕中的东西,打下匈奴是迟早的事。 【但是,如果是大体量的印刷还好,雕刻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如果只要十多二十份,这可能就是雕版印刷大材小用,手抄呢,又累,这时候活字印刷就发挥了他的作用性,这些字可以无数次地排列印刷,大大地节约了时间,也很节约成本,这么一来印刷价格就会下降,价格一降用得起的人就多了,那选择印刷的人自然就多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原来更加便捷的法子还会让人变得懒惰。 赵祯倒也是没想要就不用这活字印刷。 他们如今科举考试依旧是要看书法的,只是没有唐朝时重视罢了,但该重视的还是该重视起来吧。 大宋总不能比前朝还差了去。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提倡无纸化办公,这个有好处,因为我们知道纸是木头做的,不用纸了那自然就保护生态了,但是无纸化办公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会让我们产生惰性不愿意写字,且不说咱们现在的字写得好不好,很多人甚至是提笔忘字,只认识,却想不起怎么写了。】 【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东西都是从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在简化的过程中,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也让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 许多人想确实如此,文字在简化、语言在简化,诗也算是简化成了词。 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比以前好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说一切都比以前好。 可为何会简化呢? 真叫人疑惑。 【其实,练字这个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两个字:多练。】 【咱们继续说这首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避暑,说明是皇帝下令借岐王在九成宫避暑,应教二字的意思是这首诗是王维奉命而作。】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皇子院里了皇宫,天子借宫殿给他避暑。这里的翠微宫不是李世民的离宫翠微宫,我们可以理解为翠微的九成宫,就是带着青翠山色的九成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写景的句子,隔着窗子云雾也像是沾在身上一般,卷起幔帘,山泉便映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林子下边,水声伴随着喧闹的笑声,岩间的树林遮住了窗子。从这儿来看,整个环境都是比较幽深寂静的,是王维喜欢的景色。】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幽深寂静这一类的词仿佛一直被女子用来形容王维的诗作,就像浪漫和豪放用在李白身上一般。 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标志的词。 王维细想了一下,他虽然没有刻意去注意,可只要一想到这样的景色,王维还是心向往之。 【然而,王维极力描写这里的美景都是为了最后这一联做铺垫,“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仙人的居所也不过如此,又何必要羽化登仙呢?】 此一句一出,众人就明白为何幕中女子说王维夸赞得好了。 明里是在夸景如仙境,实则是在夸人如仙人。 若旁人说他溜须拍马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