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7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71(1 / 1)

开他自己对自然的喜爱,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盛唐时期游仙诗是很流行的,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已经很繁华了,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了,和那些逃避现实追求仙界的人不同,他们大多数是因为人间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他们开始把视野转向虚妄的仙界。】 这话让其他朝代的许多人恨得牙痒痒,也羡慕得心痛。 人间的富贵竟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 同食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就那般幸运呢? 不过转念这些人就清醒了,也不全然如此吧。 李白杜甫不就还活在人间吗? 即便李白那么多游仙诗,但显然他的游仙是逃避现实的游仙,因为他的“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未实现呢。 【而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年间,元和中兴的唐朝处于一种表面繁荣的状态下,清醒的人,想元稹、白居易、像韩愈等人,他们是能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的,相反是那些皇宫贵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始大兴佛教,一直到唐末都是如此,大家一定还记得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虽然是南朝的寺庙,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是有借古讽今的。】 这短短两句诗给许多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果不是在借古讽今就好了,许多唐朝人如是想。 他们唐朝,有名诗人这般多,但大多都是对现实的控诉与不满。 这让他们都有些陷入怀疑了,怀疑大唐当真这般不堪吗? 【到了王安石时更不用说了,我们上一个视频才说了他,他就是站在一个很理想的角度去解析的《桃花源记》,若说屈原、李白是浪漫,那王安石就给我们一种浪漫过敏的感觉。】 过敏? 众人不懂。 但众人明白这浪漫过敏肯定跟浪漫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王安石这个人不浪漫。 大家把王安石的诗文和李白的诗文甫一对比,心中对浪漫的理解便更加清晰了。 【公元720年,开元八年,王维参加吏部的考试,落第,没考上,就我们之前说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很难的,在做官之前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过了才有机会当官,王维就是在这考试中失败了。】 【那个时候失败是常事,他只能找另外的办法入仕,或者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名声继续考试,在这里他常常跟着岐王一起宴游,写了不少的宫廷宴饮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和《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 岐王? 许多人想,不愧是世家大族,一结交便是皇亲国戚。 能与王爷结交,那仕途肯定就更平顺了啊! 【王维的这诗很大程度上也就相当于李白、杜甫的求谒诗,但是王维的求谒诗就写得有水平多了,像这首《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表面上是在夸赞九成宫,但是暗里却夸赞了岐王,这种不着痕迹的夸赞才是最让人欢喜的。】 【不像李白,什么“玉真之仙人”,还有在宫里夸杨贵妃的什么“云想霓裳花想容”,虽然夸得也很好,但是就太直白了,你想这送礼走后门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样招摇,那不就明摆着人家就喜欢这样被夸吗?会说虚荣!】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顿住,饶是洒脱如他,表情也有些绷不住了。 自打他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少有被如此不看好的。 即使是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也得赞一句他的诗好,可现在幕中女子明明说他是诗仙,竟这般评价他的诗。 就算是说了一句“虽然夸得也很好”,也让李白有些难以接受。 【而像王维这样不着痕迹的话,大家就是对夸赞心照不宣,拿出去宣扬的时候也可以说自己是欣赏他的文笔,他夸这九成宫夸得太好了!我们这就来看看,王维是怎么含蓄地夸领导的。】 李白饮下一杯酒,认真地看着。 他倒是要看看王维写得能有多好。 【首先是标题,《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敕就是下令的意思,敕借就是下令借,相当于赏赐,九成宫在陕西宝鸡,始建于隋文帝时期,九成在这里代表九层的意思,唐代一度被称为万年宫,关于这个宫殿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幕中女子将一幅碑帖放在了巨幕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有些惊喜地看着巨幕上的碑帖。 欧阳询不愧是他看好的人,这字真是看一次能夸赞一次。 【这个碑帖其实是由魏征所作,而后欧阳询手书,最后刻碑,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作品,我们之前说过,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而其他的三个人,除了明代的赵孟俯,就是唐朝的颜真卿和柳公权,除此之外,唐朝有名的书法家还有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为什么唐朝时期的书法这么发达呢?】 李世民心中暗喜,这其中想必有他的功劳吧。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他这么喜欢,手底下也那么多善书者,有这些人领头,唐朝的书法能差吗? 【说到书法,那首先得提一下魏晋时期的书法,二王也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通常是咱们学习书法的一个源头,咱们要学习谁的作品,基本都会看到他从二王,那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书法那么发达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而且那个事情毛笔等工具的发展。】 众人纷纷点头,纸的发明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以往用竹简实在太过笨重,他们就是想写也不想拿,那写得自然也就少了。 有了纸那就便利太多了。 东晋。 王献之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和父亲应该会比较有名。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能是源头式的人物。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已经离开郢都。 大王的反应他虽早有预料却还是心中失落。 但他相信,如今大王盼着他离开夺他的权,用不了多久就会需要他。 纸张他们已经造出来了,虽然跟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差了很多,但却也真真实实让他们写字变得方便了许多。 日子总会像这些纸一样,会慢慢的好起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魏晋时期好像大家什么都喜欢分个三六九等,像诗就有《诗品》,而九品中正制最开始也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就按门第来排序,其实一开始家世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被称之为行状,也就是品行和才能,这个书法自然就成为才能的一部分。】 西晋。 左思出身寒门,从小受这门阀制度的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