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 【吹笙是一个典故,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很喜欢吹生,相传他乘白鹤随道士成了仙,后来人们就用吹笙指成仙。】 【想来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出来了,这里用九成宫对比仙居,又用王子乔暗合岐王的身份,这样的夸赞明眼人看得出来,但又不至于太过直白,所以我们说王维夸得好。】 看完王维的这诗,李白其实并不觉得有多好。 夸人就夸人,为何一定要如此这般地铺垫。 终究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他进献给上边的那还得请人引荐,而王维却是奉命而作。 万一贵人看了自己那首句便无了兴趣呢? 所以他当然得写在开头了,再者藏着掖着也不是他的脾性。 随他们如何说去吧。 李白想,他的经历都那般了,也恣意地过完了一生。 若是如今巨幕出了,他却无法快活,那预知未来有何意思? 【说句不负责任的评价,我觉得这首诗是不如李白《清平调·其一》的,但是同样都是奉命而作,所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我,我也就把李白当作乐子工具人,但是一看王维这一首,我心中就会冒出这人会来事儿的想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维下意识地背出了李白的这诗句。 他其实早在幕中女子讲解李白时就已经认同了对方的才华,或者是在更早之前,只是他没有意识到。 王维其实一直不太看得上李白。① 他认为李白出身不如他,却是那自命清高的典型。 一身的傲骨在哪里都敢直接露出来。 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整个人才像是在发光一般,走到何处都能吸引人的眼神。 而“文人自古相轻”,自己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文人②,又如何能逃脱得了。 然而,天才总招天妒,让他没能有一个能让他仕途平坦的家世,也没有一个能让他实现理想的性格,这就是命中注定。 【当然了,他们写这样的作品跟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李白委婉含蓄了,那他就不是李白了,只能说李白适合翱翔天际,他就不该被困在方寸之间,而王维不同,王维是还可以奋斗奋斗的,而他也确实没有就此放弃。】 正是如此。 若是李白如自己那般写诗,或许他那个诗仙不如自己这个诗佛呢。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王维擢进士第,前面他考的是府试,这里才是最高级别的进士科考试,后来他任太乐丞,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①关于王维和李白的关系,这是我猜的,不能当真,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感谢理解么么哒。 ②参考平平无奇古天乐 今天状态不是很好,抱歉,来晚啦 第177章 王维 【说到考进士这个事情,当时王维是考中了状元的,不过历来人们都觉得王维的这个状元有点水分,在唐朝时期,虽然实行的是科举制,但是科举制之前是九品中正制,就跟九品中正制跟前面两汉的察举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这时候的科举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了点九品中正制的味道,只是门第和推荐的重要性随着世家大族地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里的水分是什么意思? 王维想了一下,不是什么好话,联系女子后面说的话,大家是说他受到举荐? 可这不是正常的吗? 世家大族的地位虽然下降了,可没有人能否认其深厚的底蕴。 他们从小读的书所见识的东西都不是那些贫家子弟能比的,更不提人脉了。 就算不是他考中状元,也会是其他家族的人。 寒门无贵子,即便有,也没那么容易碰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唐代的求谒那么普遍的一个原因,包括唐代时期的崇尚隐士之风,终南快捷方式,我觉得它是魏晋名士之风延伸到唐朝的一个表现。】 这个其实大家都了解,凡事都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发展的。 某个现象不会突然地出现又突然的消失,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最近变法之事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虽然王安石等人想了许多的举措。 可就是吏治之事也还乱糟糟的算不得进入正轨,让众人都颇有些心力交瘁之感。 不过,王安石总记得幕中女子说的积累二字,看着简简单单,真正做到不容易,要发挥作用也不会有多容易。 【而人们通常以为王维中状元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因为与岐王相熟的原因,岐王就把王维引荐给了玉真公主,然后玉真公主一看,玉树临风、多才多艺,就让王维顺利当了状元。】 诶? 这样吗? 许多还未曾参考过的贫人童生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些心中不快。 他们其实也不是没听到过此类的事情,甚至早已经是心知肚明。 但是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若说起来,如今他们能有机会去争一争已然很不错了,他们该庆幸自己生在唐朝,而不是那永远无法出头的魏晋时期。 如他们一般,上层社会的人就更没把这事情放在心上了。 别说是给个状元,皇家的人看上了那就是直接封官也不是不行。 更何况恰恰是那王维来参加了科举考试才说明他是个有真本事的。 因为虽然可向考官举荐可请教,但是圣人不会允许状元是个草包,否则就是在侮辱科举考试,这样的错圣人是不会犯的。 除非是出现那幕中提到过的野无遗贤的闹剧。 许多人都在心中暗自叹息,这李林甫也不知跑哪儿去了,竟是这么久都还没有消息。 像他这种人如今否管到哪儿恐怕都是人人喊打。 正如他们所想,自从李林甫逃出京城后,身边走的走散的散,只剩身边一个老奴。 在路上还几次碰上那认得自己的险些就被抓住了。 如今整个大唐上下都是他的画像,他只敢带着那老仆走荒山野岭的小路,日日担心,夜夜受怕,整个人憔悴了好一圈。 【后来人们猜测王维和李白的关系,为什么这二人同处盛唐,几乎毫无交集,我们都说过李白供奉翰林那是玉真公主举荐的,所以人们就觉得他们之间是有点什么的,而有些人认为王维之所以和李白关系不好,是因为李白抢了玉真公主,因为从时间线来看,先是王维中状元然后再是李白入仕,好像也说得通哈,但这事到底没有依据。】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从这巨幕出现,李世民所有的焦愁都给到了后世那群不成器的儿孙身上。 一个个的,不管皇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