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冰》就是他依据考题作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诗王维还记得,因为历来众人对他的这首诗都是褒贬不一。 在他看来,那时的诗确实是不如现在的,想来就是女子所说的少了些积累吧。 王维手中把玩着那个小音箱,结果不小心碰到开关,那小琵琶突然就响了起来,吓了他一跳。 这东西他是怎么也没研究明白为何会响,可是人人都知这东西是巨幕中来,他也不敢给旁人看,只能自己私底下研究。 【在这一年,王维还写了《李陵咏》和《桃源行》等诗,这首《李陵咏》是一首咏古诗,表达对李陵的同情,我个人把这首诗和前面的《过秦皇墓》和《洛阳女儿行》划分为同一类,都是王维年少轻狂时期的产物,当然了我不是说王维在年轻时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只是相对于他后期来说年少轻狂了一点。】 关于这一点,王维是不否认的。 他觉得谁都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他那时候作诗确实颇有些不管不顾的味道,可如今已不会如此了。 有些话不能说的就不必说,有些可旁人说的他也不必说。 【年轻时候总是朝气蓬勃,敢想敢做,有那种大不了重来一次的勇气,在这个年龄阶段通常是最容易成事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期,相反年纪增长后,瞻前顾后,做事考虑得会更加全面一点,而王维前期的这些作品就体现了他这个年纪该有的一些状态。】 幕中女子这话却是让王维愣了愣。 这是觉得如今的他不如从前? 瞻前顾后,怎么听也不像是在夸他吧。 【而另一首《桃源行》正好是他山水田园诗的前奏,这首乐府诗脱胎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要想真正地了解王维,陶渊明和谢灵运是绕不过去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 东晋。 先时听到《桃源行》三字时,陶渊明就猜测会不会跟自己有关。 毕竟早前女子就说过这王维诗作跟他的诗作是有关系的。 果不其然。 但是陶渊明倒是没想到,他会直接写桃源。 【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下这首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一定要比谁好谁不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从对比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他们两人的写作风格,如果接下来有比较的评价就仅代表我一个人的观点啦。】 众人嗤笑,这幕中女子神通广大,竟像是怕得罪他们这些看客似的,总不愿意站队。 但若说是怕得罪他们吧,她又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敢说,谁的缺点干的坏事都往外说,实在让人看不懂啊! 【“渔舟逐水爱山春”这里渔人的背景他没有花笔墨,而是提炼成了“渔舟”二字,然后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周围的风景上,“逐水爱山春”这儿仿佛是说渔人是为了追逐美景而去,但他的身份是渔人,所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为了美景而忘了自己的渔人身份,而《桃花源记》里面的渔人是先迷路再到了挑花源,“两岸桃花夹古津”,古渡口从两岸的桃花林中露了出来,景色是极美的。】 陶渊明沉思了一下,这是改变了他的文的意思,但又没有完全改变。 他觉得王维的似乎还更好一些。 自己的文中,渔人是无意之间进入桃源,顺便看了一下美景,而王维的诗中,多了渔人被美景吸引的一部分。 这般美景,任谁看了也是会爱上的,那才是他心目中的桃源。 陶渊明下意识地撇了初具规模的桃源深处,微微点了点头。 他们此处的风景定是能让人流连忘返的。 只看外人进不进得来了。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花太好看了,忘了路程的远近,行至水源尽头也没见到人,还有一个版本是“行尽青溪忽值人”,就是遇到了人,我感觉还是没遇到人更符合原作吧。】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一开始从蜿蜒的小路进去,随即豁然开朗,这里跟《桃花源记》差不多,我个人体感是原作的描述会更有层次感,但文章肯定比诗作更容易表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可从没想过要跟陶渊明比。 如今一比起来,他就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觉。 他那时候的诗如何能与田园诗鼻祖相提并论,实在让他惭愧。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看、近看,是很符合原作的,虽然原作没直接说远近,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到了“鸡犬相闻”又写到人,这里也是一样后面写人,下一句“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表现这些是秦时人,为什么他们还穿着秦时的衣服呢,这里没说,但是渔人怎么知道是秦时人呢,从他自己的对古代服饰的了解,还是这些农人的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 许多人看着王维的诗,也还是会下意识地在心中与原作相比。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两人写的那都是极好的,至少自己当是写不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中挑挑拣拣。 有人说觉得王维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又觉得王维将有用的信息都集合起来,读起来更有韵律了。 此时的他们仿佛都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他们在这个地方安家建了这么一个世外之地,“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感。然而,这份悠闲就因为渔人的到来而被打破了。“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他们都很惊讶渔人的到来,但都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争相邀请询问。】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这儿又转到下一个景色,早晨人们扫洒街巷,此处的花也开了,那些渔人樵夫等到傍晚才乘船而归,依旧是桃源悠闲之景。】 如此美景,如此作息,远离纷争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自古以来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告诉他们,他们不应只安于享乐。 【看过了美景,渔人才开始追问此处的来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因为避难来到此处,解释了前面的“未改秦衣服”,因为这里犹如人间仙境,大家便没有再离去。“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从此他们在这里不管外面的事情,就守着这片世人寻找的方外地。】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渔人承认这地方很好,但是他却念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还是得离开。“】 隔着时空,众人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