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5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56(1 / 1)

道理却是不少,尤其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是道理,这般自然的诗句实在是少。 【这首诗中没有什么王安石的政治的寄托,就好像他已经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前之景上,但是我们只要一想,也应该能想到,变法失败带给他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而他能够像现在这般悠闲也离开朋友的陪伴,故而他才有那么多有关杨德逢的诗,在杨德逢的墙上写的诗才能如此活泼。】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入仕时有神宗与他心意相通,如今隐居又有这样一个好友,王安石可真是好福气,李白如是想。 他倒是不羡慕王安石有这好友,他自认为好友也不少,只是一个神宗就是难以企及的荣幸了。 【王安石晚年常游紫金山,他住的地方就在去紫金山主峰半山上,所以才叫半山园,而紫金山又被称为钟山,王安石曾有过一首诗,名字就叫《游钟山》,这首诗虽然写得很简单,但是还蛮有趣的,“两山松栎暗朱藤,一水中间胜武陵。”前两句就是简简单单地写景的句子,山、树、藤、水,几个风景摆在我们眼前,想让我们不去想象当时的那个景色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看这诗众人就明白了,看来王安石晚年都是这般类似的作品了。 也不难理解,经历过那样的失败,他不发生点变化都不合理。 “繁华落尽见真淳”,这似乎能放到他们每个人的身上。 不管从前多么风光,亦或是多么地波折,最后都能回归自然,这大概类似孔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时候,很多事情都能不在乎了。 【更妙的是后面的这两句,“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中午听到和尚念经的声音才知道山中有寺,然而人们循着声音寻找,直到夕阳西下却连一个僧人也未曾见着,说明山之大,庙之深,不过紫金山我们应该还是知道的,找个寺庙应该还是能找到,这里要么是夸张给我们一种那庙中住的都是难以接近的得道高僧一般,与这样的人是邻居,王安石虽未出家,却也可以是那不问红尘的一员。】 听到此处,众人更加确定了方才的想法。 王安石就是已经放下了。 哪怕留有遗憾,可人活一世,哪能不留遗憾的? 【这两句很有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写的便是山林幽深之感,王安石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也算不错。】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也觉得若是自己晚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是挺好。 幕中女子所提变法之失败他认下了,他也承认那样的情况下不失败是很难的。 但是如今他们的变法提前了,甚至比庆历新政更前,说不定这就是上天给他们的机会,战胜那所谓的必然性的偶然性的机会! 所以他不会放弃,他相信只要是盼着大宋好的,即便是被说懦弱的官家,也不会放弃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的《泊船瓜洲》,这首诗王安石何时而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我个人觉得就是变法失败之后,他为官多年,有许多次往返江宁与汴京,也不止一次经过瓜州,在某次他就写下了这一首诗,其中也提到了钟山,大约是想家了。】 虽然王安石并不是江宁人,但是自从随着父亲在江宁读书,他就早把江宁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若是要让他选择一个地方终老,哪怕是如今的他,也最愿意选择江宁。 王安石暗自在心中打算着自己日后的归宿。 【泊船瓜洲意思就是在瓜州这个地方停船,“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指的是镇江,而瓜洲是一个镇名,在扬州,陆游也曾在《书愤》中提到瓜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镇江和扬州挨在一起,这两个地方中间就只隔了一条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眼前一亮,这是他不知道的诗。 但哪怕只出现了一句,听起来也是一首不错的诗。 他还是很期待幕中女子能谈谈自己,不为名利,但他想知道后世之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诗作的。 【然而当他站在这个地方望向自己的家时却是隔了数重山,明明数重山,他却用的“只隔”二字,我觉得应该是表达他渴望回到钟山的心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有点不懂,都到瓜洲了,自己为何还那般急切呢? 会不会是在自己母亲离世后急切地想回去呢? 说起这事,王安石心中还是有些发紧。 被幕中女子提到自己,这最让人难受的大抵就是与亲朋好友分离和功业难成之事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而这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带着“我”回到在钟山的家呢?】 【这首诗看似是一首思乡之诗,但是其中却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仔细多读几遍咱们就能看出王安石诗句中的一点点违和的感觉,说得不好听是违和,但是说简单点其实就是矛盾。】 【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适当的矛盾让这首诗更有内涵,“只隔”、“数重山”,而这里春风吹绿了江南,风景是很美的,然而在隔了数重山加数重山的汴京城呢?春风是否也将那处吹绿了呢?显然没有,所以啊,“我”还是回到那钟山去吧。】 幕中女子这么一提点,王安石懂了。 或许真是如此。 他急切地想要回到江宁,但心中却也割舍不掉汴京城。 所以哪怕是还有数重山他也觉得是只隔,因为他知道他回去了他的变法就离失败更近了。 可他又得回去,因为那里是他的家,有着母亲的,有着回忆的,有着徐徐春风的家。 【当然了,这里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测性的解释,乍一看其实还有点牵强,但是因为是根据王安石的生平的经历来进行分析的,也算言之有理吧,不过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解释这首诗的表面的含义也是可以的,他也可以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 众人笑,确实挺牵强的。 但是也没有人能说幕中女子的理解就是错了。 尤其是这样的连年份也无法知晓的诗句。 而且幕中女子是个聪明的,她几乎很少说很绝对的话,但凡是不确定的她都将问题抛出来,不得罪人。 【“明月何时照我还”,所幸王安石最后回到了他自己在钟山的家,公元1086年,元佑元年,王安石病逝钟山,葬于半山园,他可以远离那朝堂硝烟,伴着钟山明月,看那江南一春一春年年春。】 听到自己死亡的消息,王安石竟一点也不悲痛,甚至连惋惜也没有。 不过他倒是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