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5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55(1 / 1)

们的事业抱有希望,不同意他的离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如今再执着又有何用呢? 事情的发展果然是如他所想,那时候的他们,哪怕是退了一步,接下来的路也都更难了。 而且就他一人,终不能成事。 所以不光是他不能退,他们都不能退,可这似乎比退后重拾信心还要更加艰难。 所幸,所幸他还去试了,至少没有多遗憾吧。 若是…… 王安石竟也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避免遗憾。 那种情况,他如何能要求皇帝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这边呢? 皇帝考虑的远比他需要考虑得多。 似乎,难以破局了。 【直到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悲痛欲绝,他终于还是辞去了宰相一职,新法的那些法令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陆续废止,在这之后,王安石便一直隐居江宁。】 王安石蹙眉。 他的儿子。 他如今尚未有子,听到这样的话也只是皱皱眉头。 那事情距离如今还有三十多年,即便是最令人悲痛的事情,而今也只是在他叹息功业难成的心酸中加了一层心酸。 他开始隐居,他的仕途也当结束了。 奋斗那么一场,似乎也不枉一生。 王安石抿唇,想从中找寻一些启示。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 突然,幕中女子曾说过的一句话飘入他的脑中,“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那此事的偶然性是什么呢? 【虽然王安石变法得罪了许多的人,但是他退的时候神宗还在,神宗放弃了变法,但是怎么说呢,相当于王安石就是他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啊,即便退了,当然也要护伙伴周全,所以不同于那些变法后很惨的人,王安石最后还是全身而退了。】 青春志得意满时的奋斗伙伴。 许多人都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了。 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梦想。 哪怕是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也仰慕那些拿笔的大臣、提剑的将军。 能有皇帝作为伙伴,这王安石是多么地幸运啊! 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做到了许多人都未曾做到事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都十分羡慕,尤其是李白在经历过供奉翰林一职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建功立业的难处。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路子,而是顺着一条道路前行,走到了头却发现是条死路。 他想宋神宗一定是懂王安石的。 虽然王安石没能成功,但是有宋神宗懂他,夫复何求啊!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离世,标志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史称“元佑更化”,也就是“元佑党争”。】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说到这事,苏轼的表情怎么也无法放松下来。 因为这事,他们多少人遭了殃。 可是他也明白,正如女子所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那些人不排除异己,那朝堂上将会继续保持混乱,于他们无益,于大宋也无益。 没想到他刚想到此处,幕中女子也提到了他。 【这也是苏轼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就是乌台诗案嘛,司马光重新上台后,苏轼觉得他们太极端,觉得新法也有可取之处,被许多人反对,他不融于新党,又忍受不了旧党,宁愿自己被外放,也就开始了一直被贬贬贬的生活。】 【而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正在江宁度过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第172章 王安石 【在晚年,王安石在江宁过得还算悠闲,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他在那时候留下的作品。】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还用说吗?肯定是不会有多快乐的。 儿子死了,变法败了,他的悠闲的日子顶多也如陶渊明一般,不去想。 可不去想,不代表让人不愉的事情没有发生过。 【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就是这时候的作品。湖阴先生是一个隐士,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园的紫金山的邻居杨德逢,王安石有许多关于他的作品,其中有一首《示杨德逢》是集句诗,集的《诗经》中的句子,首句“我行其野,春日迟迟。”还蛮有意思的,王安石有不少的集句诗,大家感兴趣可以下去看看。】 以往人们并不怎么把集句诗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利用他人之作的小打小闹。 但是在他们看了这些厉害的集句诗之后,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借用他人的诗句,组句成诗也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的,不行那就是不行。 他们下来看看,他们去哪儿看啊? 【而另一首《示德逢》中提到“先生贫敝古人风,沔想柴桑在眼中。”在这里柴桑二字很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起陶渊明。在他看来杨德逢和陶渊明是同一类人,而他和杨德逢又是很好的好友,可想他在晚年也是往陶渊明的方向走的,所以说陶渊明真的影响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文人这话不是胡说的。】 自从幕中女子解说过陶渊明之后,陶渊明比以往更加受欢迎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幕中女子所说的影响力。 仿佛现在谁不读陶渊明谁就落俗了一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文人。 而有些不爱读书的人也总张口闭口陶渊明,倒是让许多年轻人不屑。 谁说文人就一定要读陶渊明,他们就要做不一样的人。 东晋。 陶渊明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还在加大。 旁人羡慕他的同时,他心中又何尝一点羡慕之意也没有? 他若是也能像王安石那般痛痛快快地拼一场恐怕也就不枉此生了。 【而《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其一又是最有名的作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檐底下常常扫得干干净净的,花木丛丛整齐排列都是他自己栽的,看起来这个湖阴先生还是个讲究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后面的两句运用拟人,还比较有意思,水围着田地将这一抹绿色环绕,而那青色还在两山的护送下纷至沓来,随意勾勒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是很不错的一首诗。】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虽然幕中女子提到过王安石所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但他们许多人仍旧不敢相信这般清新的诗句是王安石所作。 他虽然年轻,但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 说老气横秋也不贴切,做起事来也像个莽撞小子,但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