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此不舍,后来却还是迎娶了小周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什么? 玉真观内。 李冶还幻想着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帝王能打破薄情一词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出。 不过女子说得如此惋惜,难道是因为被逼无奈吗? 【公元966年,干德四年的时候,李煜派人去南汉相约一起臣服宋朝,谁知道派去南汉的人却被扣住了,赵匡胤决定攻打南汉,南唐这时还算安全。大概是觉得南唐的处境如履薄冰,于是李煜暂时将更多的精神放到了一些虚幻的事宜上,在公元967年,干德五年的时候开始大修寺庙广增佛徒,期望佛祖可以给南唐一条生路。】 唐,元和年间。 把希望寄托于这些虚幻之事是最没用的了。 至少韩愈是这样想的。 若是可将希望寄托于佛道,那屈平不会自投汨罗江,曹植不会辗转难眠,李白也不会沉醉美酒与山水,他们会理想成真。 【公元968年,开宝元年,李煜三十二岁,这一年南唐大旱,宋朝还赐了米麦十万石,十一月,李煜娶了娥皇的妹妹,史称小周后。】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那些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为何幕中女子说得如此简单。 想那年大旱,那于他们南唐来说才是雪上加霜。 若是没有宋朝接济,或许还有更多的百姓遭殃。 宋朝那些人不是黑心黑肠,在面对百姓方面,他们甚至比自己做得更好。 但是自己是南唐的帝王啊,若一开始就不是那他不会放不下,可是他是啊,他与大宋,始终是敌对的。 【李煜很宠爱小周后,甚至超过了之前对大周后的喜爱,也为小周后留下了许多首词,比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写的就是两人正午私会的场景,虽然写的不是什么正经场景,但是却也不会让人觉得低俗。】 李煜闻言脸色变了变。 虽说他觉得这词并没什么不妥,但似乎不大适合这时候拿出来提。 这不过是他随意而作,不低俗,却也不怎么正经。 而且,他那时作为一个帝王,与人私会那象话吗?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像蓬莱仙境的院中有像仙子一样的女子在堂中酣睡无人可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翠云指的是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这个要注意一下,枕头被抛开,头发乌黑亮丽,衣服上还残留着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偷偷进来时,珠帘一动惊动了女子的梦,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无限深情。“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此词与那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异曲同工啊!同是男女之情,同样的心动。” 茶楼内人多,侃侃而谈的人自然也就更多了。 “那怎么能相同?” “就是,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心动,一个是私情,是私情啊!” 总不能因为这私情的主人公是帝王就当私情不存在吧。 不过私会之言是幕中女子所说的,具体什么情况无人能知,只一个潜字那说明不了什么吧。 但若真私会了,那才是…… 真不知该如何形容这李煜了。 【这首词虽然写得生动活泼,但其实内容并不怎么吸引我,这首词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是姐妹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写的是男女晚上幽会的场景,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64年,而那个时候,李煜次子病逝,大周后病重,他居然还和别的女子私会。】 “呸!” 扶月没忍住呸了一声。 她就知道大部分的男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更何况这幕中女子说过的纵情声色的男子。 他如此一做,方才写的那些情诗就都成了一个笑话。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说不好这事情谁对谁错,只能说一句“文人风流”吧。】 不知为何,女子说到此句轻轻地笑了一声,有些轻蔑。 先时众人总把风流挂在嘴上,谁都想象那建安、正始名士一般风流,可是现如今大家都尽力不提这二字,即便他们懂了以前之风流与后世之风流是不同的。 甚至他们感受到了幕中女子所嘲笑的意义,她嘲笑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些把风流当做遮羞布的人。 以往若说到这样的事众人总是一笑了之,就像是文人做这样的事情就是理所应当的似的。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不忠呢,不过就是风流罢了。 可现在,大家就连想也不敢这般想了。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赵匡胤灭南汉,李煜十分担心,于是他自请去掉南唐国号,改为江南国,称江南国主,遣李从谦和李从善两次去宋朝朝贡,后来赵匡胤虽然答应了不直呼其名的要求,但是却把李从善给扣留了下来,李煜越来越担心,没办法只能整日设宴酣饮,逃避现实。】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如此说起来,他那时候还真是无用啊! 若是那时候他能想想法子,至少死也让自己死得畅快些。 何苦来这异国他乡受苦? 李煜更觉悲痛。 【在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有商人来告密,说宋军在某处制造战舰,特请去烧毁,但是因为李煜害怕对方并没有同意,说明他其实真就是一个比较懦弱的帝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摇头,还真是懦弱啊! 指望着这样的人将大唐保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不可能承认这南唐王朝是他唐朝正统,也不会让大唐再走向那样的路。 藩镇割据,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要解决,还得直接从根上解决。 原本历史中的李世民就已经做得足够好,如今他还想做出突破,也不过只能是皱眉叹息罢了。 【越想越害怕,到了第二年,李煜甚至下令贬损仪制,就是改朝廷中的一些礼制规矩,避讳宋朝,宋朝用的一些称呼,他通通更改,后来赵匡胤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还赏赐他宅院之类,暗示李煜去宋朝投降,李煜上书请李从善回国,没有被允许。】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这样没有骨气,真不知道官家在忌惮他什么,时时都派那么多人守着,实在太大题小做了。 或许这就是他们大宋如今对文人天然的忌惮? 【李煜每每登高,想起自己的弟弟,愁苦不已,写了比如《长相思·一重山》、《清平乐·别来春半》等词作,不过也有说这些词是李从善在宋朝思念故国所作。】 【比如这首《清平乐·别来春半》,“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分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