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下令发行十钱以六枚铁钱和四枚铜钱发行,意思逐渐废除铜钱。】 “这法子还不错啊。”有人叹道。 然而更多的人却是觉得不大对劲。 若真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那每个国家不都赚翻了,哪里还会国库空虚? 【这么做虽然能够短暂地收回一些铜钱,但是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百姓们又不是傻的,尤其是那些商人,大家虽然在南唐境内是铜钱铁钱所代表的价值是一样的,但是铜钱本身是比铁钱更值钱的,所以商人们就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而国内私铸铁钱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对于南唐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这……这这这……这女子怎么能说人是动物呢?” 众人不懂幕中女子的意思,但是却看懂了南唐的下场。 果然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真当老百姓都是没脑子的吗? 如此看来,南唐灭亡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而这些李煜不可能不知道,在他的努力下,南唐依旧在走下坡路,这虽不一定全是必然,但却也是一个不易打破的困局,事实证明他也未能打破。然而,他的悲怆远不止于此,李煜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而有时候悲观的人似乎总伴随着更加悲情的命运,李煜的生命中也时常发生一些让他更为悲伤的事情。】 李煜想,若是能破局,他如今还会在此处吗? 听幕中女子之意,应是她也不知如何破局,不然她定会说的。 而他的悲怆,还能有比国破家亡更为悲怆之事吗? 没有。 在另一个时空,扶月抓住了重点。 她想明白了。 做人就不能太悲观,总是愁眉苦脸只会遇上更倒霉的事。 她要打起精神来。 拍了拍因摔跤而脏兮兮的裤子,扶月又往前走去。 【北宋干德二年十月,李煜年仅四岁的次子因病去世,他万分悲痛,写下五言律诗《悼幼子瑞保》,在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李煜信仰佛教的一些反映。】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丧子之痛难以消除,而这种痛却也只能独自受着,为何是独自呢?这是两人的小儿子,大周后自然也是宠着爱着的,但是或许跟丧子之痛也有关系,大周后在此时病重,并于同年十一月病逝。这对于李煜来说,可谓是双重打击。】 他的命运让许多百姓也忍不住为之叹息了。 虽然他们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却还是忍不住为那样一个父亲哀叹。 为人之父母都不容易。 想来做君主也不容易,想到此处许多人又感叹李煜不争气,怎么不再努把力呢?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秋日寂寥,雨声点点,这样的愁苦只能是更添病痛,只能立于风前将这愁苦独自下咽,“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就连眼前也是一片朦胧。】 【在这无尽悲伤的时候,李煜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他说:“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空王”是对佛祖的尊称,“穷子”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无家可归的人,而“迷家”的典故出自《艺文类聚》,最初指的是物是人非之意,相传东汉时期有个人得道成仙,回到家乡之后发现没有人认识自己,于是他就化作一只鹤,谁知一个少年挽弓欲射,他便道:“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后来佛教徒用迷家来表示迷失路径请佛指引。】 【佛祖请怜惜“我”,为“我”指引前路吧。】 然而这次佛祖也无法为他指引道路了。 李煜明白,这次没有人能帮得了他了。 就像他的孩子他的大周后不会再回来,他的南唐也不会再回来了。 过去的岁月都不会再回来,他也没有前路可去。 【陆游的《南唐书》记载,李煜的次子是因为在四岁的时候在佛像前玩耍,然后猫把灯摔在地上,因为被声音吓到,故而重病,《南唐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真实可信的,只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理由只显得李煜更加悲哀了。】 【可是这还不算完,刚才我们说了,大周后在一月后就因悲痛而亡,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干德三年,李煜母亲太后钟氏卒。】 第139章 李煜 【李煜写了许多的词怀念故去的大周后,比如《感怀二首》,比如《梅花二首》。】 这人还真是个痴情种啊,许多人都这样感叹道。 或许就是因为将太多的心思都放在这男女之情上所以才会连国家都守不住吧。 是不是因为他失去大周后,所以才颓丧不振了? 【《梅花二首》一首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主要叙事,而绝句主要抒情,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大周后娥皇的感情。】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阑边。”首句写当初心心念念移栽梅花的地方是在曲折的栏杆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当初约好了等梅花再开时共同游赏,还担心会开得不好,于是做好了错失,为梅花做遮风的步障,让梅花可以沐浴月光可以灌溉泉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可是谁能想到一切都料理好了,约好的人却没了,“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清,乾隆年间。 天儿冷了,雪也落了下来。 院中冬梅香气阵阵,让曹雪芹记起儿时与姐姐妹妹们在院中赏梅时的场景。 方才他就在想,或许他与李煜是同一类人。 长于妇人之手,所以他才和李煜一般踟蹰犹豫。 可这样说也不正确,谁说妇人就不能坚毅果敢的呢? 人间百态,这世间就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 【一首很简单的诗,将李煜对大周后的思念都展现了出来,每一句都很细腻,都能让我们想到当时的场景,其实诗词字少,主打的就是一个言简意赅,能写得细腻也是一门技术。】 【其二一开始就承接了上一首的结尾,“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东君指的是春神,失去了梅花的主人春神却不知道,还是让梅花争相开放,“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就算还开在去年的枝头上,再香又有什么用?】 上一首更加细腻,这一首就当是言简意赅了吧。 李煜的词他们是没有怀疑过的,只是从前只觉他的词矫揉造作。 如今再读众人仿佛更能体会他的情绪了。 也更能体会到那些泣血的词是从什么样的词发展过来的。 或许……若是没有南唐的灭亡,便不会有那后面的词,他可能一生都只能写出这些伤春悲秋的感伤之作。 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啊! 【这两首词是思念、是悲伤、是物是人非,这些复杂的情绪在那个时候充斥了李煜的生活,然而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