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7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75(1 / 1)

。】 【第一种显得有点颓丧,这其实也还能理解,本来李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一种类型,面对强敌 ,他写什么“长是闲”就感觉有些奇怪,不过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也还算正常,而第二种说法却不是太正常,他现在可是一个帝王,至于用一首诗来表达对自己弟弟的不满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他早期时候的作品,但是并不一定是表达的对其弟弟的不满,总之,这个时候的他的诗风就已经有那种自伤的宫怨气息,另外,从这首词中也能看得出来他的描写也一向细腻,很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后来的表现…… 李煜想起自己登基后的表现,他突然有种自己不配与先时那些文人同论的感觉。 其实他心中早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感觉了,只是一直不想承认。 先时他看到屈原,看到苏轼,看到杜甫,他们出身或许尊贵,但比之自己到底差了些,而且大多都有落败的趋势,可是他们一个比一个坚韧,而自己还一直在逃避。 如今纵有种种悔意却也毫无办法。 【这几年里,李煜对宋朝就是一种俯首称臣的态度,虽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罢除诏书的无名之礼,无名之礼就是在诏书里不说李煜名讳而是直呼其名,就这么无关痛痒的要求还被拒绝了,李煜心中不可能没有气愤,但他选择了偏安,也无法反抗,也或许是他根本没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因为这时整个南唐都还处在表面太平的假像中,这自然是因为他的领导,在公元963年,北宋干德元年,距离南唐灭亡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了,李煜却还在和大周后欢笑宴饮。】 十来年的时间。 李煜遥想十年前,若他从那时便开始采取举措,那是不是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不,他们太可怕了,他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可是那是十年,不是十天,谁又能说得好呢? 他那时能怎么做,奋起反抗?恐怕只能死得更惨。 仔细谋划? 他能如何谋划? 【当时周后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和乐工一起重新谱了新曲,李煜在《玉楼春》一词中说了此事。】 【相传《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时李隆基登三乡驿望女几山而作,后来杨玉环初次见李隆基时,李隆基就曾以《霓裳羽衣曲》作导引,这首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在开元天宝年间盛极一时,但是后来安史之乱后,曲谱丢失,再没人演奏,现在大周后却找到了残谱,精通音律的两人自然不会错过。】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其中还有他的事儿? 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陷入沉思。 许久未见表演了。 如今宫廷内外,个个小心行事,只怕是想看此舞的人也不敢唤人出演。 这安史之乱危害真是极大,竟会连个曲谱都保不住。 【但是这首《霓裳羽衣曲》作为大型宫廷乐舞,讲的是唐玄宗向往仙界 去月宫遇见仙女的事情,它或许本身只是一个在音乐上的关于盛唐气象的体现,但是巧的是它正好出现在安史之乱前夕,所以它也就由一首太平盛曲变成了“亡国之音”。】 李隆基眼睛一眯。 亡国之音? 那他就让这亡国之音永不现世。 【就像当时的南唐大臣徐铉写的《又听霓裳羽衣曲送陈君》中写的那样,“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这首曲子伴随着唐朝由盛转衰,也伴随着南唐由表面太平走向彻底灭亡。】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深知南唐的灭亡怪不到这霓裳羽衣曲上。 可是听闻此言,他还是忍不住去想。 若他擅长的不是音律,而是兵法经书, 那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此两句写的是大殿之上妃嫔宫娥鱼贯而入,光照下个个冰肌玉骨、美艳动人。只此两句便能让人感受到李煜当时的夜夜笙歌了,对比之下,或许李隆基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都还差了点意思,所以唐朝只是没落,南唐直接灭亡,当然了,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依据,不过确实可以想象当时整个南唐的状况。】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什么? 什么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隆基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女子未曾提过此事。 他自是不信自己会如此昏庸,但是只要想着唐朝会在自己的手底下由盛转衰,心中又没了底。 这是谁的诗句? 女子日后可会讲到? 自己还会做出更加昏庸之事吗? 他一面想知道将来之事的所有细节,一面又不想再把自己的丑态放到众人面前。 委实让人心中惆怅。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笙箫之声游荡于水天之间,也就是天地间,乐工们尽力演奏着《霓裳羽衣曲》。这乐声有多震撼呢?“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香料粉屑随着乐声临风飘散,醉意朦胧间方才感受到其中真情。或许李煜也知道南唐如今的安宁都是假象,所以他只能借酒麻醉自己,喝醉了酒方才拍着栏杆发泄情绪。】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遥想当初,其实还有那么一些时间,李煜真以为自己置身于太平盛世,但是很显然,一切虚幻都不可能成为现实 。 假象始终是假象,情绪发泄后,翌日只会更添美梦破碎的心痛。 【这倚阑干、拍阑干似乎是许多古代文人的保留项目,通常与登高联系在一起,表达的都是愁绪,此中虽然没有登高,但更加体现了李煜的一种困境,不是登高而赋或许只是巧合,但是不在那种畅快的场景下,却更好地将他的憋闷表现了出来。】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我”归时不要在路边放红烛,就让“我”骑着马儿在清夜缓缓而归。】 【整首词有放有收,从一开始的热闹欢腾, 到最后的清夜孤蹄,先放后收,艺术性极强,也能让我们看到他醉心声色的生活与对于国家现状的躺平态度。】 躺平态度。 这个有些新奇的词让许多人都为之一愣。 但这并不难理解,尤其是结合李煜的经历。 这也清清楚楚地告诉众人,很多时候,躺平并不可取,非有志者之行也。 【每一件事情都脱离不开矛盾性,李煜这样的状态也是如此,虽然对于南唐来说或许是个灾难,但是于他的艺术作品来说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积累。】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思。 女子不是第一次提起矛盾了,众人也能从她的话中体会其含义。 但是许多人却不能认同幕中女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