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66(1 / 1)

贾岛又学到不少的东西。 他自己觉得自己的“僧推月下门”已经是不错的句子,虽然没什么可比性,但他忍不住对比,就又觉得自己的诗还可以写得更好。 他的那首诗是没法改了,但他却学会了云可移山,月可饮酒。 平日他们也不是不学,可也不知为何看着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画还有巨幕中的乐声,让他的思维也更加活泛了,总有妙思迸发处。 庆历年间的欧阳修也发现了这问题。 于是他便与众人商议在稚童启蒙书册之中辅以图画,或许能促进他们的启蒙。 众人无不赞同。 而书院中,许多先生也用了此法,果不其然,孩子们更愿意读书了。 更有甚者将古文编为曲词,孩子们记起来竟也轻松了许多。 【明明只是一句云雾遮住山峦的事儿,词人却说半夜是谁把青山给推走了?想来定是这四周的浮云吧。这样的描写仿佛瞬间就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过来。】 【看来这四周的云雾还挺浓,他说:“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平常面面相对的几座山峰,如今走遍溪边却还是找不到它们。就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此句不难解释吧?”书院内,有学子随口说道。 幕中女子早说了,了解了文人再去看作品。 由前面的词句可以看出来,辛弃疾此时很迷茫,他在追寻,追寻什么呢? 那不是北伐就是能够北伐的人吧。 【接着往下看,“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突然秋风起,浮云横向飘动,露出东南擎天高山。这里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老僧拍手叫好,很高兴青山还在那处。】 【辛弃疾在标题就说了“戏赋云山”,此中的戏我们也大概看得出来,但即便是戏赋也肯定是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虽然这首词里面他半句没提国家大业,不过还是很好猜的,这个时候他因旁人弹劾而被贬,他们主伐一派也时常受到主和派的压制,就像是浮云遮青山,但是青山遮不住,他们抗金的决心也同样遮不住,他对未来并没有完全的失望,而且他觉得他们的力量还很强大,犹如东南天一柱。】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话说到辛弃疾的心坎上去了,他确实没有真的失望。 他觉得朝廷中的那群人都不是傻子,他们该知道北方是自己的土地。 而朝中也有许多清醒的人,总能带着众人清醒过来。 辛弃疾仍旧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征战北方,即便不行也希望有人可以收复北方。 【不管他是真这么认为,还是在宽慰自己,这首词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另外他还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词《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这首词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听着就像是遨游在词人笔下的世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说起浪漫主义,李白挑了挑眉。 关于辛弃疾的作品他是很欣赏的,但辛弃疾的此句很多时候还更偏向杜二甫。 幕中女子也没怎么在此处提到过浪漫一词,这让他有些期待这首词了。 【说起水调歌头,我们不可避免地就会想到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亦是如此,所以辛弃疾的这首词正是脱胎于苏轼的词,但是根据序言所说,他所依据的是苏轼词的韵脚填的这首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音韵学恰好是我的盲点,所以这里咱们只能看看内容,因为这首词不仅跟苏轼有关,跟李白也有点关系。】 第132章 辛弃疾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没曾想这其中还有自己的事情。 他笑了笑,似是不在意,眼神却没从巨幕之上离开。 【他说他写这首词是因为自己的好朋友赵昌父在七月十五的时候给自己写了一首词,用苏东坡词的韵写李白、东坡事,但是其内容却是夸他的,然后两人还约了八月十五一起泛舟,但是不巧,辛弃疾在这个时候病了,八月十四的时候知道自己可能要当鸽子了,所以写了这首词表达感谢,然后还给了吴绍古一份。有点意思啊,还带抄送的。】 当鸽子? 抄送?何意? 女子说得有些快,连李白也被绕晕了。 他与苏轼之间有何关联?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也没想到自己能和李白被同写。 不会是要将他二人的作品做比较吧? 他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浮现了李白写过的那些有关中秋节的诗作。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茫茫宇宙,前些日子就梦到自己上了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我”抚摸圆月,眨眼便过了千年。这辛弃疾的意境表达是真的很好,仿佛每个字都能牵动人的心。】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人世俯仰已千年……”李白喃喃念道。 杜甫笑说:“此句确实不错。” 两人的创作已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虽觉此句意境不错,倒也没有十分惊艳之感,只又等着幕中女子继续讲解。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然后“我”梦到你乘着凤凰鸾鸟遇到了李白和苏轼,这里的青山和赤壁指的就是李白和苏轼,因为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被贬游于赤壁。大家一起相约登上了广寒宫。”李白和苏轼是唐宋时期顶级的文人,辛弃疾在这里写他们应该主要是为了夸赞赵昌父,你想,如果把你和李白、苏轼并列,哇哦~】 敢情是如此与他相关的。 李白没忍住笑了笑,不过他也并不是很在意。 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认可,从古至今,这样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文人也开始想象,若是有人把自己与李白、苏轼并列…… 当然了,他们想的可不是如此并列,而是真正的如同李白、苏轼那般的并列。 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啊。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然后我们一起用北斗七星作为勺子饮酒。感觉做文人就是要敢想,一般人没有这想象力。】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我”轻声歌唱,“我”仿佛睡着了,但精神却还醒着,“我”如鸿鹄高飞,要探一探这天地方圆。】 以北斗酌酒,这样的写法倒也不算稀奇。 庄周梦蝶这样的想象那才会叫人惊艳呢,下面的句子才更让人感兴趣。 他们想知道辛弃疾想象中的天地是何种样子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