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6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67(1 / 1)

然而他们并没能如愿得知。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还想再唱,梦却醒了,将枕头拿开,心中怅然,人生就不能有圆满的吗?这句和苏轼此中的“此事古难全”就对上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理解辛弃疾的,他明白对方的惘然在何处,他相信所有真正了解了辛弃疾的人都明白。 他们都巴不得与辛弃疾生在同一个年代,能帮着他一起实现他这唯一的愿望。 然而这样热血的念头只能放在脑子里。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等到真正处于那个年代,才会知道想要实现有多难。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表达。 幕中女子谈了辛弃疾多少作品,范成大就几次了解到辛弃疾想要北伐的心。 他也越发想做点什么帮助辛弃疾。 可是他势单力薄,北伐也非一日之功,若那么简单就能成功也不会成为辛弃疾的遗憾了。 但北伐之事还是得做的,他觉得官家怕也该着急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已经慌过那股子劲儿了。 他想了许多的办法让自己不至于成为千古罪人,甚至想过要不要早点让位。 但是那么做实在太没脸,而且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万一呢,万一他就成了呢?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这些话,“我”不是没人可说,可以跟你诉说“我”的那些苦闷,但是一泓秋水却将我们隔开了。这两句所表达的应该不仅仅是没法和友人诉苦,因为他如今写诗不就是在与之交流吗?但是他却说“秋水隔婵娟”,或许他只是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说再多也无法解决如今困境。】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如此这般已经很久了,他心中憋着太多的苦闷。 每每想说却不知同何人说。 只能借着诗词将之表达出来。 原以为没人能懂自己,没想到后世之人看得如此清楚。 看着看着他不由得心中发酸。 这幕中女子能否告诉他,他应该如何做。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梦幻诉说理想,用一种极其浪漫的形式把自己的苦闷给表达了出来,他一生不得志,甚至这样的苦闷也不知该如何与他人说道。这首词想象丰富、形容大胆、感情充沛,是一首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首词中确实有些李白想象中的浪漫的味道。 他又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浪漫主义作品,想象二字很重要。 【如果说《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是在用浪漫的描写诉说他的愁苦,那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就是在用极致的抒情表达他的怨愤,这首词跌宕起伏,又是一篇不一样的妙作。】 【这首词也同样有序交代了作词的动机,原来,他给铅山县的这些亭子园子都作了《贺新郎》的词,然后有一天坐在停云亭里看着风景甚好,就特别高兴,所以就写了这首词,意思就跟陶渊明的《停云》一样,差不多都是思念亲友的意思。】 东晋。 此人还挺有意思,给亭子、园子作词。 跟他们一起来这山中的孩子多,众人都希望他能教这些孩子一些诗词。 但只读不作,并不知他们学得如何。 如此说来,倒是可以叫他们作些身边事物。 稚童而已,了解的东西能有多少。 【“甚矣吾衰矣。”这首词延续辛弃疾多用典的习惯用到了许多的典故,其中第一句是直接借用了《论语·述而》中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我们之前提到过,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修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复兴周公事业,因为这算是他的执念,所以他经常做梦梦见周公,但是后来一直到老他也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直到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希望,这时他也慢慢地开始梦不到周公,暗喻政治失意。】 东周。 孔子脸色未变,但弟子们都知道他心中定然不好受。 功业未成那还有希望,即便前路艰辛,他们也能闭眼前行。 可明知前方是死路一条,如今的努力还有任何的作用吗? 然而,不做此事,他们还能做何?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真是让人惆怅啊!“我”这一生,好友零落,如今剩了几个?交游就是朋友的意思,欧阳修曾有“交游零落如此”之句,“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白发生了三千丈又如何,面对人间万事还不是一笑而过,这儿化用李白“白发三千丈”之句。】 众人鲜少看到如此爱用典故的文人。 一开始许多人还觉得辛弃疾不过是借他人笔端让自己的词句更加耐读。 但是当许多人跃跃欲试,想要在心中借他人诗句写出一首象样的诗歌时却根本无从下手,就算写出来了也是不伦不类。 许多人这时候才明白,原来不是典故的问题啊。 【“问何物、能令公喜?”什么事能让“我”情绪高涨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里的妩媚并非我们寻常理解的夸赞人姿态的妩媚,它是化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有这么一句话,“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是夸赞魏征的耿直。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妩媚”看成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褒义词,比如说好,夸魏征是魏征的耿直,夸青山也就是夸他自己大概就是不为名利只为收复山河的气节。】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自己还说过这样的话? 李世民也不敢怀疑,因为他打心眼儿里觉得魏征是个人才。 当初他总劝谏先太子把自己安排他处,若非先太子不听谏言,自己恐怕如今也不能在此处了。 只希望他是能真正为自己所用的吧。 听幕中女子所言,应当也是如此。 【“情与貌,略相似。”再一次强调他与青山是差不多的。】 【“一尊搔首东窗里。”“我”坐在窗前搔头,“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想着当时陶渊明写《停云》的时候或许就是这样的想法吧,“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江左是指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联系上下文指的应该是南朝,这里说南朝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哪里能懂得酒中妙理?】 东晋。 其他的不论,那些人肯定不懂酒中妙理啊。 每次陶渊明看到那些人借酒桌商龌龊事时都觉恶心,为酒一场,竟下了他们的肚,当真是可惜。 他们,根本就不懂酒。 懂酒者,酒友也。 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