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6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65(1 / 1)

诚也时常斗茶。 没想到他们大宋的茶艺竟如此受后世喜爱。 可说得好好的,女子为何而笑呢?难道这句话有何不妥之处? 【这每个字我都认识,放在一起还真难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下去查查数据,直译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说,这泉水不太适合用来泡茶,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泡茶还是很讲究的。但是这解释好像有点不太靠谱,不过再看这首词的序,序言中写到他是“访泉”后“得泉,为赋”,所以或许是说这么好的泉水,而弄泉手却找不到,很可惜的意思,我们可以认为这句还是在夸此处的泉水吧,如果是将它和前两句连起来看的话。】 众人大为诧异,竟然还有这幕中女子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还是一句如此浅显的词句。 各个朝代的事情她都能说个几分,众人还以为她真有神通,没想到这句子她都不能理解。 他们是不是不该相信幕中女子所说的话呢? 但是幕中女子确定的都说得很有自信,说明她确信她说那些都是对的。 而且他们所知道的此前的历史女子也说得基本正确,还是不用怀疑。 【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句和后面的“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放在一起看,他感叹自己这些年经历了许多的事情,轻衫短帽是比较平民的打扮吧,虽说辛弃疾一直在做官,但是却也一直在被频繁地调动,其实他距离权力中心是很远的,而且与他向往的金戈铁马也有很遥远的距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此看来,自己还算是众人间下场较好的那一个? 一开始他还在心中羡慕辛弃疾。 年少成名,有实权的官职,怎么看都不像是没有前途的样子。 然而,或许有时候心中有了期望无法实现才是最令人痛苦的。 他们若比较,那便也只能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谁又能比谁好了去? 【整体来看,以景物起兴,我们能从很多辛弃疾的词中看到,而后他再感叹自己平生枉为弄泉手,其实什么也没能做成,暗含怀才不遇之意。】 【而后一句,“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还好,真庆幸,沧浪之水依旧,这个典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出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意思是他还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没有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还是不认同辛弃疾的想法。 他认为此人就是太一根筋,明明可以圆滑一些,那样或许还有征战沙场的机会。 如今落得被贬的下场,虽不能完全怪他,但却也与他的行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下阙,“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首句出自《报孙会宗书》,“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就是及时行乐,要怎么样才算是富贵呢?怎么样才算好呢,现在就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的意思。而后面出自张季鹰的典故,讲过很多遍了,都是及时行乐之意。】 最初听到这样的说法,许多人还会去想想,想学学这些文人如何及时行乐。 可是看多了他们才明白,每每谈及此,不过都是文人们的无奈之语罢了。 他们总说要及时行乐,可他们从来没有人放下自己心中挂碍真正地及时行乐。 只有真的产生过这样的想法的人才能够理解,如此简单的四个字,看起来是如此轻松,可是真要做起来,那简直犹如泰山压顶。 【想通之后,辛弃疾安排自己日后的时光,“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就在此地学着陶渊明种柳结庐隐居好了。】 东晋。 陶渊明也看清了。 他们这些人说着要隐居,都向往隐居,可没有人真正地隐居,恐怕这辛弃疾也是一样。 他倒也不嫌弃他们。 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想做什么不应受他人的影响。 但他觉得惋惜,多少人错过了这乡间自然野趣啊! “陶大叔。”一个奶呼呼的小娃娃出现在他家门口,见他望过去拔腿咚咚咚地跑了过来。 “我娘让我给陶大叔送鸡腿,爹去猎的。”小孩一只手上抓着一只肥硕的鸡腿,另一只手在自己的裤子上紧紧拽着,轻轻一挪便留下一个油亮的手印。 见陶渊明但笑不语,他着急忙慌说:“我没有咬哦,一口都没有咬。” 看了一眼鸡腿上的牙印,陶渊明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他显然只是说说而已,还是要回去的,“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乡亲们问“我”还会不会再来,说如此美景,一定会再重来的吧?】 陶渊明笑容一凝。 果然不出他所料。 不过若真想畅快地隐居,心中想太多还是不行的。 他自己虽也心中不平,但他却也是真正不抱希望了。 若到了那时,这辛弃疾再隐居当也不错。 【虽然我们在理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有那么一点障碍,但是大体的心情我们还是能猜到的,那就是辛弃疾到了一处风景很不错的地方,有了想隐居于此的冲动,但是最后却还是选择了离开,在看到美景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略带遗憾的前半生,感叹幸好自己还保持着初心。】 【然而,虽然他没在此处隐居,在带湖也差不多是隐居状态了,不过他也没能一直在带湖住下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心中跳了一下,怎么回事? 难道他又回去做官了? 这也不是不可能,他们少不了人,而自己又正好能为他们做事。 若是自己与他们同流合污,那如今的自己恐怕早已身居高位了。 【在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的时候,辛弃疾的带湖居所发生火灾,于是他搬往了铅山瓢泉,遭遇这些挫折,辛弃疾该是堕落颓丧,可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对生活还算乐观,从他的《玉楼春·戏赋云山》我们就能看得出来。】 竟是如此。 身边众人都看向辛弃疾。 “要注意啊,这火一烧什么都没了。” “唉哟,是,还好这女子提前说了,平时看好火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他心中有些暖。 若说起来,他还有些舍不得此处,如果天下安宁,叫他一生闲居此处他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这首词写得很轻快,看起来就像是乔迁新居之后开心所作,这么轻松的词作只能出现在他闲居的时候,我们来看看这首,“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这前两句有点意思,一看就很活泼,说不清是谁活泼,但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唐,元和年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