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7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0(1 / 1)

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所以才会有如此张力,有如此力量。】 【有矛盾才有冲突,有冲突才有值得研究的点,像陶渊明,若不是他欲隐欲仕的矛盾,只怕他的作品中的乐趣会少了一半。】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无不赞同。 人的这一生很多时候都充满着矛盾,很多时候也想从其中脱离出来。 岂不知有矛盾才是有冲突的精彩的人生。 【我们不是很清楚李白第一次去长安经历了什么,但是自从这一次去长安之后,他的诗中就常带有一些消极的词句,虽然他整体还是向上的,豪放的,昂扬的。】 【比如说这首《将进酒》,明明是和朋友的欢乐相聚,却在诗句中透露出悲凉的味道,还有这首《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所作的序文,那么多兄弟在一起,本来应该是很欢乐的,但是李白却发出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的感叹。】 唐,元和年间。 韩愈想,大概这也是他们扬杜抑李的原因之一吧。 他猜到其中原因却不怎么认同。 乐观是人生的一部分,消极也是。 不同的经历下有不同性格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作品,为何厚此薄彼? 但是一方面他又很无奈,如此说来,他也没有理由去评判别人的评价。 自己心中想得通便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光阴是时间的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就像是一场梦,能快乐多长时间呢?要及时行乐啊!晚上也是一样的,所以古人秉烛夜游也不是没道理的。“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说到夜游,苏轼就想起了之前在黄州半夜去寻张怀民的事情。 所谓秉烛夜游,真正欢乐而游的又有几个呢? 若真是欢乐,那就真正的高枕无忧了,又何须与竹柏、月亮为伴? 不过都是相携排解忧愁罢了。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更何况春天以美景召唤“我”,大地赐予“我”诗意与灵感,“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现在大家相聚在这花园里,一起谈论兄弟间的快乐往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我”的堂弟们都很有才能,个个都有谢惠连之才,而我的作品却比不上谢灵运,真是惭愧。】 【谢惠连是谢灵运的族弟,两人和谢朓一起被称为“三谢”。】 东晋。 李白的诗句让谢灵运无比震惊,《离骚》之后几乎未曾见过如此奔放的诗句。 饶是他赞同文人相轻此类观点,都无法承认李白这话,李白如何就不如他了? 不过是自谦之语罢! 而说他的兄弟们皆为惠连,谢灵运也是信的。 那可是盛世大唐! 现如今,他们个个都想去那盛世大唐看看,也想与那些文人吟诗作赋。 不过,那只能是白日做梦了。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赏玩还没结束,高谈阔论又变成了清言雅谈。“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开席坐在花丛中赏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最后醉倒在月光中。“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那些高雅的情怀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规矩来,咏不出诗,便罚酒三杯。】 【“金谷酒数”指的是石崇在《金谷诗序》中写的“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之句。】 【这首诗围绕着及时行乐的主题将乐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李白的宽阔胸襟与他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而他此中的消极是一种于事业上的消极,但其实很多时候也并非真正消极,不过是自丨慰之语罢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消极。 李白从未想过会有人用消极形容自己。 他一向自诩豁达。 原来自己也消极吗? 第78章 李白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游于襄阳、陈州、宋城、下邳、淮阴、楚州等地,借着漫游排解自己的苦闷,同时依旧在寻找机会。】 【他这一年依旧见了元丹丘,写下《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他说自己本来就对官位爵位没什么兴趣,素来就喜欢美丽的自然风景,“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只是苦于世间人情的逼迫,所以这样的心愿并没有实现。】 【他的心意可不仅仅是与烟霞亲。】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太懂李白了。 不是与烟霞亲,是功成身退。 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些事情,如同自己一样。 看了看一旁的杨氏,杜甫想暂时先不回去,想去找李白,然后寻着李白请他去自己家乡做客。 李白的内心,远比他们想象得都要孤独。 他与李白的某些经历差不了太多,所以他很清楚李白的那些好友十有八九并非真心。 还好,他还有元丹丘几人。 【李白游于江南沿海,这些地区有许多的历史古迹,路过淮阴时,他写《淮阴书怀寄王宋城》借用韩信与漂母的典故,表现对友人的情谊。】 【在这首诗中,他说“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自己是韩信这样的楚壮士,而不是东鲁的儒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他有德必报,给一千金都嫌少了。】 许多人都被这话说得愣住了。 何为“不是鲁诸生”? 鲁诸生怎么了? 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是信奉儒教的,东鲁就是他们内心的圣地。 虽说他们居于天南海北,但在他们看来,他们都是东鲁儒家学子。 这李白怎么回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崇尚儒学的。 有些人一味地崇尚儒学而变得愚昧,甚至威胁大秦的安定,真是该死! 这李白还挺合他的胃口。 希望他的话能说通那些人。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这后世之人挺欣赏韩信,不管是这李白还是幕中女子。 刘邦脸色有点沉,难道他们都看不到韩信这态度? 在他们眼中只看到了韩信的军功,只看到了自己残害功臣,难道没看到韩信给大汉带来的威胁? 他这样的野心,若任其膨胀,谁能保证他不会对自己这个位置产生兴趣呢? 不能冒险。 【毋庸置疑,虽然李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