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2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28(1 / 1)

的是“誓欲随君去”,但是她这个想法还不算是思想突破,她想去战场想的并不是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而是“随君去”,仅仅只是追随丈夫而已,她在家也不是为着家中做贡献,想要养起这个家,她一个女子怎么行呢?她只能“与君永相望”,而后等君归来。】 【可是女子就真的没有用吗?】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胡说八道!” 武则天大喝一声,吓得一旁一直关注着她反应的杜审言突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跪到地上。 “圣上息怒。” 这幕中女子时常说一些奇怪的话,若是旁的倒也罢了,在圣上面前说这些不是要他死吗? 杜审言倒是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的小孙子写的这首诗有什么问题,如此忧国忧民之句世间少有,圣上当夸赞才是。 果不其然,武则天并没有要因此而责怪他的意思,只是淡淡道:“起来吧。” 女子不应该只是追随着男人,她们应当有自己的想法。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原是如此。”李清照喃喃念叨。 过了好半晌她才问,“官人,你觉得此女说得有理吗?” 赵明诚与她对视一眼,说:“解读稍显过度,若是真如她所言,那前朝如此多的大才文人怎么无一人提此意?” “可此女不同。”李清照很肯定地说道。 人都是在进步的。 这后世之人自然也是,她说的很多话自己岁不能完全认同,但也都觉得有理。 至少今日这诗之解读是说动了自己的。 【“以夫为天”这种说法着实好笑,外面的天是不够亮不够宽敞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我们如今,女子也可以从军,女子也可以出门赚钱,女子可以随意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真正去做了才知道,谁说女子不如男呢?只可惜在畸形的封建社会的那些姑娘们体会不到这样的自由新鲜的空气了。】 轰隆隆,又是一道惊雷炸响在神州大地。 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啊,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生而为人,凭什么男子就更加尊贵,女子就应该是男子的附属物?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坐在上首一言不发,她一脸肃然地盯着巨幕,像是要生生给巨幕盯出一个洞来。 说得没错,女子何以不如男? 她若是不如那些男子,如何能让那些男人对自己俯首称臣。 然而就像这首诗,有时真正束缚女子的还不只是男人,还有女子自己。 只有自己把那样的想法抛开,才能真正地走出来。 至于男人,呵! 各凭本事吧! 【当然了,我还是要强调,杜甫这首诗中的爱国情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呢,很多作品咱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进行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违背矛盾原则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足的一面。】 许多人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女子说这个带给他们的震惊不亚于她先时用那什么弗洛伊德理论看《桃花源记》。 但是偏偏就是她这么几句话,众人竟觉得说得有道理。 可这与他们生来就知道的原则背离了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国子监内,许多年轻的学子都开始动摇了。 “此女说得不假,家中小妹从小就爱读书识字,她的一手小字比先生写得还好,可从来没机会展现出来。” “可女子出来抛头露面,成何体统啊?” “男女到底有何区别,为何男子可以出来,女子就不行呢?” “你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啊?” “生而为人,是男是女有何关系?” 【看了新妇,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的老翁的情况,其实这几首的背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邺城大败后,杜甫归途所见,所以这个《垂老别》和《石壕吏》也能联系上。】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作品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品,但并非就是完全没有虚构,而是真实再现典型人物事件,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就比如这篇作品中的前几句。】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四处的战争尚未停歇,我啊老了也不得安宁。“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子孙都阵亡了,我怎么能茍且偷生呢?“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干脆丢了拐杖从军去,同行的人都为我赶到心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还好我牙口还行,只可惜就是太瘦了。】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既然已经穿上铠甲,那就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里仿佛老翁也不老了,士气大涨。】 看到这个愿意为国捐躯的老人,众人都是一阵感动。 可是这次众人都没敢大肆夸赞,生怕女子突然来个然而,显得他们像傻子似的。 但他们将这老翁与先时那个白发苍苍的杜甫形象结合起来,还是忍不住地眼眶发热。 有这样的爱国之人,大唐定不会那么容易衰败。 都怪那些不负责任的人! 那些人是谁却是如今的他们不敢说出口的。 思及此便更加愤愤难平。 【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有夸张之意的,征老人或许有可能,因为当时实在缺兵,但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不觉得这首诗假,那就是因为它其中的艺术真实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样的事是会发生的,甚至并不是个例。】 【按理来说,现实主义文学它会尽可能地隐藏作者的情绪,就是把真实的事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却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这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的生平,了解当时的背景,也将自己的内心置身于他所写的诗句之中,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到了先时自己没有涉及过的内容,他大概是明白现实主义之意,甚至能够确定自己的诗句就是现实主义,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诗作流传甚广,当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吗? 【这些诗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老翁从军,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拦不住,在老翁走的时候蹒跚着步子追出来,不曾想却摔倒在地,年迈的她穿着单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伤心。“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双方都知道这次的分别恐怕就是死别,她自己尚且饥寒,还一直劝我加餐。“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夫妻感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