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2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29(1 / 1)

甚笃,可是却因为战争纷乱不得不分开。】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来的斗志,这会儿向下落去,但老翁并没有一直消沉,他开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土门、杏园都不是那么好攻陷的,“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现在不比当初在邺城,也不一定那么容易战死,“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人有悲欢离合,哪管你年轻还是老弱?所以别太难过,人终有一死的,能如此光荣地在战场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这句话既是老翁在劝说老妻,也是老妻在劝说自己,既是杜甫在劝说那些从军的人,也是他在劝说自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叹息,是啊,有什么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这路就没了其他的路。 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为何不试着努力一下? 若是没了兵,国土失守,那就没了国,没了国还哪来的家? 除了这样劝说自己,还有别的法子吗?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写下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 若是所有的将士都有他这样的气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从他完全决定将子桓作为接班者,已经许久未单独与子建谈过,近来子建乖顺,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负,若是因此起了坏心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可想起这样的句子他又将怀疑压下去了几分。 再看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走之前想到少壮时国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叹一番。其实这里的少壮时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壮时,还有唐朝的少壮时,也就是开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千古一帝,无需再过多操心便能将大唐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竟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尸山血海,“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里有乐土?怎么还能犹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我毅然决然地抛下家庭前往战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们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艰辛还是得去做,这就是人,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就是杜甫的写照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杜甫在做官时明知不该去劝说圣上了,可还是做了,最后被圣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结局,却被命运推着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人生啊! 【我们为什么说杜甫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他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写新妇就把新妇的心理也给写了出来,而这首诗中最后的这几句话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还没有那般沉重,所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若杜甫真实地见识过,他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强音。】 【然而新妇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记,邺城败后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却是独自一人承受着这样的痛苦。】 【我们再一起看看写单身汉的《无家别》。】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这些真是自己会亲眼见到的吗? 怎么感觉一个比一个凄惨? 他老了之后会不会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预告中,他似乎与那单身汉一般…… 杜甫瞳孔一缩,不可能吧? “杜郎,怎么了?” “没……没事。” 【这篇《无家别》虽然是诗人用第一人称写的,但是语言质朴,就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诗中似乎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这样平实的无奈,才更叫人悲伤。】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安史之乱后,农村变得特别荒凉,以往的家园到处都是杂草。“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里”是古代的户口管理单位,管理者就叫里正。我们里有百余家人,现在都各奔东西了,“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没了消息,死了的都已经化成了泥土。“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次邺城一战失败,我勉强茍活回到家乡。】 【但是我看到的是什么呢?一片萧瑟景象,“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而村里也只剩下了一两个老寡妇和几只冲我嚎叫的狐狸。“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鸟儿总是留恋着自己的窝,我也一样,所以哪怕这地方再穷再破,我还是留了下来。正值春季,我扛着锄头下地种田。“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东晋。 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气,在得到旁人注视的目光时,他连连摆手。 “无事,只是乏了。” 没有人拆穿他,只道:“嗯,这次女子出现的时间确实有些长,应当快结束了。” 若不是形势所迫,他们谁又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呢? 好在此处虽已不是曾经的家园,但却也只是一山之隔,他们还在那片土地。 有时候在生活面前人总要有些妥协。 现如今,能安稳地活下去,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好景不长,“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再次征我去军中。】 【虽从本州岛役,内顾无所携。”虽然只是在本地方服役,本来是可以偶尔回家看看的,即便不行也算是与家人同处一片土地,可是我却没个可以告别的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左右都只有我一个人,走得近了还能看到家乡,若是走得远了,那可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一想,家乡都没人了,远近好像也都无所谓了。“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到这些,李白也忍不住驻足认真观看了。 那场景,他完全能够想象,就像贺监《回乡偶书》中的那样,这些寡妇只能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杜二甫这些诗句写得太过压抑,倒是与他如今的性子不大相合。 恐怕真如女子所言,亲身经历方才能写出这些东西。 所以他四处游走是对的,看得越多,懂得越深,那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只是我永远悲痛我的母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只能是草草埋葬。“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她生了我却没得我的服侍,我们母子这一生都过得太过辛酸。】 【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