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话前后联系起来想了想,看向了身旁的杨氏,却发现对方也正看着自己。 他对女子,难道不好? 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该是要说这个吧? 但是幕中女子很快将他的这首诗给放了出来。 只是瞥了一眼杜甫便放了心,看起来挺正常的,都是夸赞之语啊。 幕中女子提过两次男尊女卑,虽这世道如此,可他觉得自己在与杨氏的相处过程中并无不妥之处。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这里的“兔丝”其实就是“菟丝”,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没有阳光植物就会长得不好,但是菟丝更特别,它只能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靠着吸取其他植物的营养生存。】 叶绿体是何物? 光合作用又是什么作用?是靠着阳光产生的作用? 此处所言之意是其他植物有叶绿体? 虽然大家能明白女子整句话的意思,但却不懂其中的很多说法。 【这里将女子比作兔丝,而把男人比作了蓬麻,但是蓬和麻也不是什么很高大的植物,所以兔丝的蔓长不长,开篇比兴,而后才写原因,“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原来女子嫁给了一个征夫,真是,还不如丢到路边让她随意攀附什么植物。】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感觉床榻都还未睡热,婚期太短了!两人前一天才成婚,第二天一早男人竟就离开了,“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此女尤怜矣。”杨氏叹息道。 杜甫想安抚她,可嘴唇动了动却不知该说什么。 只能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虽然这次夫君去的地方不远,只是离家不远的河阳,但居然就是守边前线了。这战争都快打到家门口来了,所以女子其实也知道男子是应该去的,若大家都不去何时才能平定呢?】 【但是,“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的婚礼还没有真正礼成,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婆呢?这个跟习俗有关,那个时候要三日才算真正成婚。】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父母将我生养,每日都让我身居闺中,不要出去抛头露面,“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女儿如今嫁出去了,那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所以啊,不管你是什么人我都应该跟着你的。】 杜甫想起杨氏跟着自己四处奔波,心中也扬起不一样的感受。 她既然嫁给自己,于家中就淡了那层联系,自己才是她的天,该好生待之定不负她。 只是自己还是得发奋,不能像幕中女子说的那般,让杨氏跟着自己吃那样的苦。 她如今算得上是无依无靠,只能依靠自己了。 【你去打仗,去到那危险之处,我却只能在心中悲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这里女子的思想突然一下拔高了。“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我本应该无条件追随你的吗,只可惜如今战场不定,战事反复,“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也不要再为新婚离别悲伤了,好好对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跟你去,怕女人在军中影响了士气。】 “此女当真识大体!” 男子被踹下床两次后,终于学乖了些,知道自家娘子是喜欢听人夸女子的。 可没想到他说完这话就被女子剜了一眼。 “你若想去边关对敌,我也高高兴兴送你离开。” 男子被怼了,心中不解自家娘子为何这么凶,生怕娘子真要将他送走,“娘子这是说什么呢,如今这太平盛世,哪用得着我一个文弱书生上战争?” “可你看他们,不仅书生,孩子老人都不放过!” “娘子……”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来就只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女儿,好不容易才有了这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现在就把它脱下来,以后再也不会穿了。再洗掉我脸上的妆容等君归来。】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丈夫都要走了,她这精心的打扮也没了多大的意思。】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抬头仰望百鸟高飞,都是成双成对的,“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人活一世有许多遗憾,但我对夫君定会生死不渝!】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世间的女子若是都如这般善解人意,那许多烦忧的事情就都没了。 李隆基想到他一向放在心尖的可人儿也会想要弄权心中就一阵难受。 是不是每个女人最后都想做武后,她们有那个本事吗? 自己提拔她的哥哥是给她恩宠,真是不识好歹! 【这首诗全篇用女子的口吻讲述了新婚与丈夫离别,但是我们只是一看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男子写的。】 【在解释之前我们不能否认此诗本意,杜甫借女子表达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伤害,也表达了人民在面对战争时的那种矛盾心情,他写的是女子其实是写的他自己的内心,他希望战争可以快点结束,希望那些从军的征夫可以早日归来。】 【也正是这种共情,让整首诗都体现了杜甫对于女子的印象,以及封建社会女子自我意识的丧失。】 杜甫这下是真的疑惑了。 他在心中默念了好几遍,实在看不出这首诗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写得还不错。 就内容而言,不仅将当时的情况写清楚了,而且此女的形象也是十分鲜明,读了能瞬间让人对她这种精神产生敬意。 可幕中女子似乎是持批评态度的。 女子的自我意识? 似乎于此有关。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的酒醒了些,以往她还未往这些方面想过。 男子借女子之口写的诗…… 虽说却有些诗难以入目,可杜甫这首当属上品才是。 她也不太懂女子口中的自我意识是何意? 诗中所写的那些想法难道是谁加诸在新妇身上的?不会吧,说不通。 【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无疑是伟大的,她牺牲了自我的幸福,为守边献出了自己的丈夫,这里的献出不是真的献出,就是心理上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但是我们仔细来看看,她做了哪些事情,在家听父母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出征她脱衣去妆等丈夫回来。】 【杜甫将她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那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她温顺体贴,她顾全大局,她忠贞不二,她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女人,是古代男人心中完美的女人。】 【但她想做的是什么呢?她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