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他的具体情境的描写以及生活化的场景的展现。】 【从这几首诗中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的特点。】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又为自己“诗歌合为事而作”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持。 自古以来,诗就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艺术形式,谁说诗就不能有其他的作用呢? 【《羌村》三首从三个角度写了杜甫回家时的场景,被称为“回家三部曲”,十分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离乱下的百姓们的真实生活片段。】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写景开头,俊朗高山之间,漫天夕阳铺洒在西边,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地面。这里的“日脚”就是指的太阳光,古代人把这个光线看作太阳的脚,我觉得应该就是“丁达尔效应”吧。】 女子说完在巨幕上放了几幅图片。 “看啊!祥云瑞霭!难怪说大唐中兴了!” 所有的百姓看到那些巨幕中的场景都激动起来,此乃祥瑞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虽然这祥云是出现在他大唐不错。 可为何这杜甫被遣还乡之后才见到? 难道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还有丁达尔,好生奇怪的称呼。 让众人吵吵嚷嚷的场景对女子来说似乎并没什么稀奇的,她表情都没有半分变化便继续讲后面的诗句了。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家,结果却看到门庭冷落,只有鸟雀吵嚷不停。以鸟雀的噪,来反衬柴门的荒。】 【家里是不是真没人呢,有人。“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里就要靠大家想象了,你个死鬼,怎么才回来?等确信是自己的郎君后,妻子才激动地流泪。这里的怪是真的怪吗,那肯定不是,而是对杜甫劫后余生的一种难以置信,后面的流泪也是喜极而泣。】 【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不仅是妻子惊喜,邻居们也是十分地惊讶,“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他们扒在墙头, 不停地感叹,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不难猜测,或许是自己的亲人没能回来的怅然,或许是看到杜甫一家团聚的羡慕,又或许是其他的什么情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看着杜甫,各自有着不同的感叹,这些杜甫没有必要全部说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宋,庆历年间。 司马光微微颔首。 此言有理,这正是杜诗之中的“意在言外”。 【最后,邻居们散去,孩子们也入睡了,这时候夫妻俩相对而坐,本应该冷静下来了,但杜甫却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还不敢相信,竟真的重逢了,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读杜甫的诗咱们不能只读表面,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翻看派人记下来的杜甫的这些诗句,陷入沉思。 想象。 他想象了一下,怎么也无法想象邻人扒在墙头看自己的场景。 若真有人敢爬大明宫中的墙头,那羽林卫的武器能将之捅成筛子。 【其一将他回家时的场景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其二写的是回到家中的激动之情已经慢慢冷却,他复又想起自己如今的现状,苦闷不已。】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人都已经老了,“我”却还是一事无成,只能茍且偷生,回到家中也只是郁郁寡欢。他也很清楚圣上对自己的厌烦,一方面杜甫是知道自己应该随波逐流。对待圣上时,不该说的话别说,保住自己的位置再做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在该谏言时却又无法控制住自己。】 【我们刚才说他因为房管的事情差点获罪,被判无罪后,有一个叫吴郁的人因为在处理间谍的事情时公正不阿,结果得罪了权贵被肃宗贬了官。】 真是岂有此理! 在这种时候他竟还敢这样随意用人! 李隆基虽心中带着愧意,却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下李亨不说拉拢人才反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信谗言,没点魄力。 虽然他也知道,做帝王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但被牵着鼻子走,只能是死路一条。 自己…… 李隆基头痛。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杜甫作为左拾遗是应该要上书谏言帮吴郁说话的,但是杜甫没有这么做,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杜甫他并不是完美的,相反他很清醒,他会去干谒,也会去保全自身。】 怎么会? 他竟会做那样的事情吗? 杜甫不敢相信,自己怎会轻易妥协? 他一直以为自己心志坚定,就算是干谒,为了进入官场只要是没做伤天害理的事那无甚大碍。 但他从来想的都是进入官场后保持自己的本心,难道他也不行吗? “杜郎?” 杨氏发现他脸色苍白,忙为他倒了茶水。 杜甫摇摇头,示意没事。 【但是他这么做,最痛苦的还是他自己。后来他曾写过一首《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到死了都会觉得自责,“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所以杜甫根本不是那种曲意逢迎的人,后来选择做自己被肃宗不喜才落到被放还家的下场。】 原来如此。 世事终难两全也。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他觉得他自己一定能比这肃宗做得好。 即便女子没有提到。 忠言虽逆耳,可不听如何能行? 古今如此多的例子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都看不到吗? 怎会如此胡涂? 想了许久,李世民还是没有想到约束后世的有效的法子。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孩子也像是察觉到了“我”的情绪,一直在“我”跟前绕,生怕我又走了。】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回想起之前在此处散步纳凉的场景,那时候还有些欢趣,“萧萧北风劲”,风景突然变了,过去的静好好像没了,一下子如北风那般吹得人心也凉了。“抚事煎百虑”要担忧的事情太多了。】 【还好今年秋天的收成还不错,已经能想象美酒的味道了。“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今年的酒够喝了,暂时借此聊以自慰一下吧,“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东晋时期。 陶渊明咕噜噜喝下两口酒,笑了。 最后还是得靠着这酒啊! 爱酒之人跟他都是一路人。 “别喝了,再喝都快没了。” 听了妻子的话,陶渊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