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0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8(1 / 1)

负平生志。”李白离开时,出门前还搔着头上的白发,像是在惭愧自己辜负了平生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李白已经快要六十,杜甫比他小十一岁,也快五十了。而李白谋反这件事情,至少从现有的史料来说他确实不是故意的,但是却因此获罪,所以杜甫才说“若负平生志”。】 李隆基怔愣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是那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那他更加容不得李白了。 不管是因何缘故,哪怕女子说他不是故意的。 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可不想自己身边再出现一个安禄山。 但是,现如今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事情,恐怕自己还不好对李白下手。 李隆基发现最近的事情越发难办了。 李白也傻了。 他从来没想过要谋反啊。 就算不是故意的,这事情难道还能无意之间去做? 他如何谋反? 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杜甫同样惊了一跳。 谋反? 这怎么可能? 他们这些人若有那本事,何故蹉跎半生? 到底怎么回事? 众人都不懂。 然而女子却依旧没有解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京城那么多贵人,独独满腹才华的你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 【这句话,他虽说用了一个“独”字,但却并非单指李白,还有他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除了满京华的那些贵人。】 【为什么我们会落得这般下场呢?】 当然是因为战争啊! 很多观看巨幕的百姓也已经大概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就算有些出入,但他们都明白了,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安史之乱。 可那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他们还不明白。 他们不明白,李隆基却是大体明白了。 不会,他相信只要把那两人抓起来了,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就都会好起来的。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谁说天网恢恢?天道如网抓尽坏人,可你这把年纪怎么还被连累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现如今这般凄凉,就算日后名声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在这《梦李白》二首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李白的崇敬与同情,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也表达了对战争后整个唐王朝社会的叹息。】 【这后面的诗相对于他前面的诗句很显然都带了点悲壮,这就是在经历极大变故之后而产生的。】 “砰!” 李隆基桌上发出一声巨响,吓得周围的小太监匆忙跪到了地上不敢言语。 说出来啊! 安史之乱如何发生的,又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给他一个痛快! 不过片刻,李隆基就冷静下来。 作为一个帝王,他应该时刻保持威仪,他蓦地感觉自己确实不如从前了。 不管怎样,即便如今的百姓对他怨声载道,他只要能杜绝安史之乱发生,就没人能再说他什么。 “圣上,太真娘子问您,今日可要去?” 李隆基抬眼,吓得传话的小太监一个哆嗦不敢再言语。 【当时杜甫还写了一首被胡应麟作了“太白一生,具见于此。”之评价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中有描写李白的佳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看杜甫为李白写了这么多诗,前面什么“杜甫讽刺李白”的评价就显得可笑了。】 【不过这首诗我们先不讲,等到讲李白的时候可以对应着来说一说,能够更好地理解。】 李白:“???” 好不容易听到要说自己的一生她就不说了? 其他人也是一阵的可惜。 但是女子此话却透露出很重要的一点,她要说李白。 如此说来,每个朝代他不会只说一个人。 许多魏晋、唐、宋时期的文人们心中又荡起希望,说不定要说到他们。 【后来杜甫知道了李白被赦的事情,他又写了一首《天末怀李白》。即便是知道了李白没有出事,但这首诗依旧是充满愁绪的,毕竟流放之事对于李白的伤害已经达成,而更大的因战争带来的伤害仍在继续。】 【这首诗是可以和《梦李白》二首结合起来看的,内容基本连贯。】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秋风凉飕飕的,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信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到,还是担心这江湖上风浪大。】 【悲秋从屈原起,千年之后秋依旧常作为悲的代名词,就这四句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看到巨幕上那个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屈原难以想象那是女子口中恣意畅然的李白。 那样子直让他想起当初巨幕中呈现的汨罗江边的自己。 再一观这诗句,那种悲凉之感,仿佛从千年之后传到了他的心里。 然而,屈原明白,那大唐盛世后的凄凉远不止于此。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人总是命运多舛,而那些魑魅魍魉最喜欢捉弄人,“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想必你和屈原应该有共同话题,一定会写诗与之共情吧。】 【这第一句说得也没错,要不然咱们也不能有这悲情文人的专题了,古往今来悲情的文人太多,就整个唐朝就能找出一大堆来,像什么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甫、韩愈、柳宗元……我说他们悲,没人能反对吧?】 众文人:“……” 韩愈看了这前面几位悲情文人,原觉得自己的经历算不得什么,原来在女子眼中,他也是悲情的吗? 听女子的意思,这还是公认的? 【魑魅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李白被冤枉的事,而屈原咱们不用说,被放逐死于汨罗江,听起来比李白还惨一点。】 【杜甫不止在一首诗歌中写到屈原,我们看了他这么多作品应该也看出来了,他喜欢谁就会不吝赞赏,所以这首诗虽不是写屈原的,但是却借屈原写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肯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原在为李白、杜甫二人的诗才而惊叹。 可看着看着却越发为两人之间的感情而动容。 虽女子提到李白的诗作甚少,但他已经能够想象李白在看到杜甫这些诗作时的感动。 如今他和友人们尚能一处游乐。 他该知足,也当尽力避免女子曾经提到过的那些让好友们死去的悲剧。 【杜甫写给李白很多的诗,我们再看最后一首《不见》。】 【这首诗也是杜甫在得知李白没事后写的,但是已经过去两年了,杜甫也已经搬到了成都,李白仍旧没有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