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6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68(1 / 1)

所以为了躲避动乱,再加上其母亲去世,他就趁机离职了。】 【再者孔子的“仕”不是积极入仕,而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学有余力了你再去入仕去做官。】 【孔子还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政治环境适合做官了,咱再出来做官,不适合咱就归隐。】 王维十分赞同此观点。 现如今便是无道之时,那他就适合待在这辋川别业悟道参禅。 他又想起自己已逝的好友孟浩然,心中略有怅然。 不是不见,是无道矣。 【其实陶渊明的纠结是在于他想做官,但是那个环境确实不大适合他在官场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让他很纠结。】 陶渊明嘴角的笑终于也有些僵住了。 虽然他早已经不打算再入仕,可如今再说起来却还是心有不甘。 年少有志时,谁不想在官场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呢? 可这世道,并无他陶潜立足之地。 陶渊明叹息。 不如一方菜园一壶酒也。 【另外让他纠结的思想根源还有一层就是陶渊明他不止信奉儒家思想,他还信奉老庄 ,甚至你也能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佛教的影子,但不多,主要还是儒和道。】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陶渊明这个单元设置的时间大概是公元410年,这时候颜延之跟陶渊明应该还不熟,这里是私设~ 谢谢大家的支持。 哒~ 第36章 陶渊明 【我们说东晋时期流行清谈,清谈的内容多为老庄思想,陶渊明再怎么也不可能独立于世,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西晋景元年间。 会稽。 “叔夜,这陶渊明不可能独立于世,吾等如何独立于世?” 服用五石散后,山涛与嵇康快步走在竹林间,以求散热,白色的袍子上时不时被落下的竹叶沾染,他二人也未曾察觉。 嵇康一拂衣袖,袍中灌进一阵风,让他舒服地低吟一声。 “此子受民叫六经束缚,如何独立于世?” 无民教则无束缚矣。 山涛知他一向固执,但仍心存希望,劝道:“做官正可将民教执于手中,改民教而求自由, 不正好?” 嵇康瞥他一眼,满脸你在说什么胡话的表情。 山涛也知不可能,但叔夜三番五次惹得晋公不悦,实乃不祥之兆。 “你再想想,尚书吏部郎而已,先去试试,不行再……” “山巨源!切莫再言,否则请你离开了。”嵇康蹙眉,毫不客气道。 山涛叹息,没再多言,只与他继续迎风而走。 巨幕中的女子仍在继续。 【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化用老庄典故的地方,比如说他在《命子》中写到的“厉夜生子,遽而求火。”他用这句话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期盼。】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跟苏轼一样,近来也比以前更爱读陶诗了。 想来大家老了,都慢慢向往隐居生活。 不管是陶渊明还是苏轼都对孩子有着各种的期待,自己又何尝不是。 今年怀祖不过三岁,他便已经想帮这个小儿子谋划日后的人生了。 陆游自嘲,真有些杞人忧天之感。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有一个姓厉的人,长得特别丑,他老婆半夜生了一个儿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他连忙取了火来看,很害怕自己儿子长得和自己一样丑。用以哀叹世人愚昧,人云亦云,不懂得去探查真相,只一味地以世俗是非为是非。】 【除了这种语句化用之外,主要地还是对老庄自然无为观念的继承,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比如说陶渊明的《形影神》其三中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置身于自由变化的时间,不喜也不惧,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 744年,天宝三载。 “不喜亦不惧。” 王维随手提笔写下此句,自己要何时才能达到此境界? 不过来到辋川,他已然是踏出了一大步。 随缘则体妙,遇境则知心,是为顺应自然。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最终苏过还是给自己父亲安排了小一壶新酿的酒。 试问能隔空与自己的崇敬之人交流,世间还有比这更令人欣喜之事吗? 况且一小壶酒被他兑了点水,喝完当也只是微醺,只求先人莫怪。 苏过有些小心地看着自己慢慢品酒的父亲。 对方像是恍若未决,只是轻轻抿着酒,而后认真看着巨幕。 苏轼感觉到酒有些没对,却没多想。 他若是没有陶渊明的诗文,自己这些年将会丢失了多少的乐趣,这世间幸得陶潜也。 【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在陶潜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那时其实佛教也开始盛行,陶渊明也有和尚好友,诗文中曾提到一些佛教用语,但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得出来他应该是不信佛的。】 东晋。 陶渊明颔首,佛讲前世今生,而他只认当下。 把当下的日子过得好了,管它什么前世今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对陶渊明的诗文十分熟悉,他也欣赏陶渊明笔下的那些质朴真情。 他对于陶渊明信奉自然的思想也是十分赞同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何必想什么过去将来,今日畅快不久好了!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一家倒还算是信佛。 但他以为,佛、释、道并非矛盾之道。 个人有各自的道,每个人所信的道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道。 【由于思想和现实原因就导致了陶渊明在入仕时的矛盾心态,正如陶渊明猜想的那样,桓玄果然谋反了,但是后来被刘裕镇压,晋朝暂时保住了。】 【于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许多人心中又开始燃起希望,当时陶渊明写了一首《荣木》表达自己想要去建功立业的想法。后来他也就真这么做了。】 东晋。 陶渊明和颜延之对视一眼,想起了那段时间的日子。 刘裕起事,一开始众人都觉得他是为了平乱,可如今看来他与桓玄并无差别,都是想取晋而代之。 不过现在颜延之在刘裕手底下做事,人各有志,陶渊明也不能说什么,也没必要说什么。 只是,他很清楚,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元兴年间,陶渊明去了刘裕麾下做参军,这个时候就已经很纠结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可能会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想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