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其影响。 她先时分明说了,玄言诗不谈时政,而自己的诗皆是时政。 自相矛盾! 【陶渊明在那个流行玄言清谈的年代算是一股清流,但是他自然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比如他的《读山海经》中的“俯仰终宇宙”是不是就会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这其实就是当时玄言诗时常提到的一些东西。】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 自己那是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他们那些诗有何关系? 【当然了,陶渊明的诗文风格来自很多方面,接下来我们就仔细来看看。】 【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传闻他的曾祖父是西晋大臣陶侃,他的祖父、父亲都有过不错的官职,但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到了他这里基本上就是跟世家大族完全沾不上边了,而整个晋朝基本上可以说是士族把持朝政,所以陶渊明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说起来,历史很多时候都是有迹可循的,西汉皇权旁落外戚专权导致灭亡,而东汉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就培养了宦官抵制外戚,结果外戚没解决宦官还强大起来,又导致了灭亡。】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外戚专权。 刘彻的手指在 桌上敲了敲,这让他突然回想起了刚登基的那段时间。 他深吸一口气,这些年他让那些人互相压制还是有些效果的,只是没想到他大汉朝到了最后还是败于此,得再想办法,不能如此!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班固已经被汉明帝从狱中放了出去,还被封为了兰台令史。 他发现此女许多话皆可补史之缺。 关于外戚之事自古有之,但凡开国获权,若无外戚帮忙很难实现。 但若任之发展,却是危险至极。 权力需得平衡。 【到了曹魏时期为了吸取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最后孤立无援被夺权,而司马氏大概又是怕落得跟曹氏一样的下场所以给了士族更大的权力,结果又导致了八王之乱,可见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微微颔首,能坐稳帝王之位自是比夺得那个位置更需要学问。 不只是外戚、宦官,各臣子之间亦需达到平衡,还有巨臣、臣民、前朝后宫……都得有个平衡。 委实不算容易。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 朱厚熜霎时想到了锦衣卫、司礼监与内阁,让三者相互制衡他也轻松了许多。 然而制衡不难,难的是权力的保持。 若一方做大那就是个大麻烦。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自然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因为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从小就挺穷的,他的少年时期就是在乡村度过的。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就有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生来就热爱自然,并将这个主题延续了一生。】 此话说得陶渊明有些脸红了。 自己自诩热爱自然,可是却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流连官场,着实不该。 建功立业,何其难也? 赚取酒钱,不如努力种些粮食。 不过事已至此,说也无用了。 【还有《饮酒》其十六中有一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小的时候不怎么跟人交往,一心就喜欢看六经。】 【六经就是由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春秋》,但是这时《乐经》应该已经佚失了,所以陶渊明这里大概指的就是儒家经典。】 【他的诗句当中有许多儒家思想的体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中提到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而“忧道不忧贫”就是出自《论语》,原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忧心于自己的道,而不担忧贫困。】 【那我要是盘点古代贫穷文人,那肯定是有陶渊明的。】 颜延之欲言又止,止了又言,“元亮,若有何困难,只管说与我,我若有,自然帮你。” 陶渊明笑,“何至于此?” “有酒喝,穷有何惧?” 颜延之 也笑,心道:“也是,‘忧道不忧贫’,酒乃五柳先生之道也。” 【这陶渊明都“草盛豆苗稀”了,也没见他有多忧,是吧?】 此言一出,院外一行人都咯咯笑了起来。 要说啊,陶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这种庄稼的本事差了点。 “陶先生,下回跟我一块儿下地吧,我教教你。”不知是谁嚎了一嗓子,又惹得一众人哈哈笑。 陶渊明也不在意,答说:“行!到时再请你喝酒!” 说完他才对颜延之自嘲道:“那我也就不用‘带月荷锄归’了。” 【而儒家是推崇出仕做官的,《论语 ·子张》中说道:“学而优则仕。”所以我们很难说陶渊明去做官就完全只是为了生活所迫,一开始他肯定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的,这样的想法是深深地刻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血液里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在《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回忆“我”小的时候,那时候没什么快乐的事但是整天还是乐呵呵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当时胸怀天下,渴望着展翅高飞。】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等了几日,终于等到了陶渊明。 “无乐自欣豫……” 他年少时亦是如此,在眉州那段和子由一起跟着母亲读书的日子仿佛从未有过任何烦恼。 然,谁家少年又不想四方遨游呢? 只是不知能飞到何时,又飞往何地罢了。 【这看似与他的“性本爱丘山”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 热爱自然并不一定非得永远处在自然当中嘛。】 【但是呢,后来陶渊明确实是在做官与归隐之间反复横跳,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个时候复杂的政治环境。】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王维静坐于室,心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①。”陶潜之反复横跳并无任何过错。 他只是在那时未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官职罢了,如同如今的自己一般,如此便是想兼济天下亦不能够。 【前面做过什么官,我们不太能考证,所以前面的心路历程咱也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推测一下。】 【后面在398年,隆安二年,陶渊明做过桓玄的幕僚,那个时候桓玄的篡位野心就已经很明显了,陶渊明也看得出来,在他心里,自己是东晋人,桓玄想篡位显然不符合他对大领导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