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车里。 晚上晏斯时没喝酒,夏漓喝了小半杯的红酒,不至于叫她醉倒,但酒精让她双颊持续地发热。 她外套没穿,放在了后座,此刻仅着白色毛衣,尤觉得热。 她将窗户打开一线,见晏斯时伸手要去揿引擎按钮,忽地伸手,捉住他的手。 晏斯时不明所以。 直到她发烫的脸颊,贴上了他的手背。 手背是微凉的。 当然,也可能是她的皮肤太热。 晏斯时暂且没动,垂眸看着她。 她脸颊潮红,皮肤薄软,这贴着他手背的动作,无言眷恋,叫他一时心口微痒。 他反手轻轻捏一下她的脸颊,“陪我去个地方。” ===53(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 夜里深巷更有曲折幽寂之感, 几棵树木枝桠秃棱地立在那儿,凄寒萧肃。 尽头有盏灯, 灯下可见青砖墙体上钉着的蓝底白字的门牌号。 此外, 它还有一个称呼,叫桃月里。 上一次夏漓来过这条巷子,但没走进, 只在车里等着。 此刻站在晏斯时身边, 见他久久凝立,她转头朝他看去。 夜色里目光深敛, 让人看不出情绪。 终于, 晏斯时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抬手, 将钥匙插了进去。 黑漆木门一推开, 迈过石砌门槛, 里面是两进的院落, 宽绰疏朗, 角落几丛竹子疏落有致,寒冬里犹有绿意。 这地方是霍济衷送给女儿的婚前礼物,彼时北城尚不像如今寸土寸金, 买的时候没花太多钱。现在, 同样地段已炒至天价, 还一房难求。 算是霍济衷最无心之举, 又最回报丰厚的一笔投资。 在霍青宜去世之后,此处便归到了晏斯时名下。 房间四面环抱, 一处朱窗里还亮着灯。 晏斯时解释说,有个阿姨一直住在这儿, 平日里帮忙看顾房子,打扫卫生。 阿姨应着声打开了门,几分惊诧,问晏斯时怎么突然过来,是否吃过晚饭。 晏斯时说只来打声招呼,逛一逛就走,叫她不必招待。 阿姨却出了房门往厨房去,让晏斯时先逛着,她去沏一壶茶。 问晏斯时到时候茶送到哪个房间,他随口说院子里。 晏斯时牵住夏漓的手,走往正北的房间,一边多提了一句。 阿姨是戴树芳那边一个很远的远房亲戚的女儿,老公孩子都已经去世了。戴树芳看她没着落,就给了她这个差事。 正北是客厅,开了灯,屋内宽敞堂皇,一色古色古韵的中式家具,清水白墙上挂了几副字画。 夏漓凑近去看,看见其中一副的落款与钤印,惊讶道:“这幅字是你写的!” 是稼轩的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夏漓叹:“写得真好。” 晏斯时看过去,一时间没有作声,眼底有暗流层涌的幽深,“是仿的名家笔迹。” 夏漓听着他脚步声走近,立在她身后,那声音很是清寂,对她说: 应该是初三那年写的,那个暑假没做别的,就在临这一幅字。 写完以后,他妈妈霍青宜叫人装裱起来挂在客厅,逢人就说是那位名家的真迹。假如别人信了,她便十分高兴,说我们家阿时今后不当科学家,当个书法家也大有可为。 那是他记忆当中,最后一段霍青宜正常且清醒的时间了。 晏斯时平静的声音里,连叹息都没有:“……后来她就生病了。别人都说她疯了。” 夏漓一震,转头看去。 他神情亦是平静。 那时候不管是陶诗悦还是厂里的人,都说晏斯时的妈妈生了病,他回楚城就是为此。 但究竟得了什么病,却都无人能说得清楚。 上回从晏斯时的话里,夏漓已隐约猜到,那不是一般意义的“生病”。 但由他亲自点明,仍然觉得心里一震。 她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阿姨走了过来,说茶已经送到院子去了。 院里,竹篱旁立着石桌石凳。 石凳上垫着羊绒垫子,石桌上放着茶壶与茶杯,茶壶搁在一只加了炭火的小炉子上保温。 茶壶旁几只白瓷小碟,装着果脯与坚果。 此外,石桌旁还放了一个炭盆,刚刚烧起来的,尚不够红热。 夏漓坐下,提起茶壶给晏斯时倒了一杯热茶。 他手指松松地捏着瓷杯,垂眸喝了一口,随口一提的语气:“以前经常在这写作业。” “你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 晏斯时点头。 “……你父亲,好像不住在这儿。” “嗯。” 晏斯时放了杯子,淡声说,那时候他妈妈霍青宜跟他父亲晏绥章经常吵架,霍青宜时常来这儿小住,他也就陪她一起。 不待在晏家的霍青宜,似乎要开心得多。 以前这院子里满是花草,四季更替都有景致,都是她费心打理的。 但晏斯时仍能隐隐察觉到她在开心表象之下的痛苦,她好似故意在用这些琐碎的岁月静好,来对抗精神内核逐渐崩塌的凌迟。 “她本科学的古建保护与修缮,梦想成为林徽因那样的建筑学家。” 但本科毕业没多久,就认识了晏绥章,并很快结婚。 晏绥章这人,富贵里浸淫出来的派头,给外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书香门第的贵公子。 他追求女人不靠手段伎俩,靠他自己都信以为真的“真心”。 霍青宜一个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女孩子,根本招架不住。 那时候要结婚,晏爷爷实则持反对态度,倒不是嫌霍家门第低,而是他以相人的直觉,觉得霍青宜并不是那个能扮演好晏绥章“妻子”这一角色的人。 但晏绥章执意要娶,甚而放出可以为了霍青宜放弃晏家家产的豪言。 晏爷爷最终松口。 然而他的直觉也得应验。 晏绥章最初的激情过去,便要求霍青宜更多展现她作为“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