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6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61(1 / 1)

不及谢安,或许他被提及正是因为家族的繁盛。 而自己的文才也是因为家族强盛而被提及。 但世人都想成为氏族大家之人,他们同样觉得这是自己的荣幸,然而却没人知道他们心中顶着怎样的压力。 尤其是如今,家族式微,他们谢家不知还能存活几十。 既然到那唐朝都还有大家族的存在,那他谢家就不该就此消亡。 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他要谢家永远繁盛下去。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有个很厉害的集团,叫做关陇集团,这是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先生给他们取的名字,他们主要活动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这个划分跟军事行动息息相关,最早是源自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个军事统帅,被称为八柱国,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这是要说他李氏家族了? 没有一个人不为自己拥有一个强盛的家族而骄傲。 但是陇西李氏在几大家族中并不算最珍贵的,不过如今也没有一个李家人会妄自菲薄,因为他们可是至高无上的皇族。 【这里面李虎是李渊的爷爷,宇文泰是北周奠基人,独孤信更加厉害,他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他的第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皇后,而他的第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也就是有名的独孤伽罗,这就是史无前例的一门三朝皇后。】 【在这时候氏家大族和当时的政治军事是分不开的,这一门三后中间肯定也有政治联姻的考虑。】 不知道此事的众人都惊呆了。 这独孤家族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为了维系家族的荣耀,他们所选择的方式也通常都是联姻,然而很多时候政治联姻就是赌,谁能保证他们送出去的女儿在夫家一定能获得荣宠呢?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多将女儿送几个出去,能有一两个为家族带来荣耀已然不错了。 这独孤家竟个个这般出息,实在厉害。 【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设立分科考试代替九品中正制,才终于开始选官不问门第,当然了这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发展起来。像唐朝时期,为什么人人都想要被举荐,这其实是九品中正制后遗症,虽然唐朝是实行的科举制,但是也是有门荫取仕共存的,而且甚至是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那为什么很多大家族的人最后还是要选择考科举呢,像王维也是进士出身,我个人认为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很多有钱人,他们可以不读书直接继承家业,但是他们中往往很多人不仅会去读书,还常常学历很高,而这个学历完全不影响他们踏入工作的机会,不过却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经历,说白了就是说出去好听,证明自己是真有能力的一种方式,当然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反正在那个时候是可以考科举,也可以靠家族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与曹植如今面临的现状完全相同。 他主持科举考试以来遇到的唯一的麻烦就是大家族的反对。 但是他们反对的声音很小,因为自己从没有剥夺他们举荐人才的机会。 而在科举取士的途中,也有许多大家族的人来参与,当然也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能力。 【说句题外话,其实隋朝虽然跟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但是这两个朝代都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两个很重要的朝代,秦朝咱们就不说了,贡献实在太多了,而隋朝除了科举制,其官制也是后世许多朝代沿用的,所以隋文帝其实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 杨广最近将自己关起来,除了萧皇后谁也不见。 他们在殿内夜夜笙歌,就仿佛只要他们不出大殿,那他们就还是至高无上的帝后,就可以当外面的纷乱不存在。 可是每次巨幕的出现都在提醒着他们那些残酷的事实。 “二世而亡。”杨广默默念着,声音逐渐变小。 【其实不说他,就是隋炀帝这个人也是很厉害的,几乎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吧,但是或许也恰恰是因为他的才能导致他这个人自大自满,目中无人,进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如果他是一个比较平庸或者稍显懦弱又事事小心的皇帝,说不定隋朝不至于那么快灭亡,哪怕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当然了,这世上没有如果。】 放屁! 杨广呸了一声,“他们知道什么?” 他觉得根本没有人懂他! 是天要亡他大隋! 当初若不是杨玄感谋反,他早在二征高句丽时就胜了,何以会有后面这些事情。 一切都是天定的! 如何能怪他? 【他自大自满,觉得全天下自己最牛,于是四处征伐,而后三败高句丽,失败后可能是自暴自弃吧,开始逃避,心中无战便无战,主打的一个唯心主义,最后把隋朝给搞死了。】 唯心主义?这提过的。 然而许多人却觉得这说法不对。 杨广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他残忍暴虐,枉顾人命,根本就不是因为不顾战争。 他不顾战争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力回天,而战争便是他引起的,若不是他的残暴便不会有农民起义,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了。 【其实一个国家,尤其是像隋朝这种刚刚经历纷乱而新成立的国家,最应该做的其实就是休生养息,不管什么时候,穷兵黩武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都多多少少有点好大喜功,前期确实都是雄才伟略节节胜利,但是打到劳民伤财时需要止损就应该及时止损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最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是看了巨幕和听了扶苏的劝。 然而他听扶苏的劝并不代表他就是真的认同扶苏了。 在他看来,扶苏虽然比幕中女子所说的胡亥好了许多,但就是那稍显懦弱又事事小心的,身为帝王没有魄力,嬴政依旧十分担心。 但若是百姓被战争影响了生活确实不应该继续进行下去,至少暂时可以停一下。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沉着脸,定坐在原地一动不动。 在此之前,他还一直坚持要把匈奴赶走,让这世间再无匈奴王廷。 可是朝中大臣反对也就罢了,幕中女子也如此说。 偏偏他们大多数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来劝说的,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脸色也很难看。 他好大喜功? 他从不打无准备的仗,那怎么能叫好大喜功呢? 难道…… 李世民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