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两派声音。 百姓们觉得还算不错啊,毕竟他们本来就是要服役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想服役出点钱还不愿意,怎么想得那么美呢? 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心中愤懑,这王安石还真是想得好,慷他人之慨,怎么不上天呢? 【这其中最大的获利者就是朝廷,这么一来国库充盈了不少,但是这样的政策显然就是被反对派反对得最厉害的。】 赵祯有些气闷。 这些人,有什么好反对的,这点银两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那些百姓本就苦了,国库没银子他们也都是知道的,给点又怎么了? 可是他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心里似乎也能理解。 从前什么都不用给,如今这钱白白送人,谁乐意呢? 然而赵祯清楚,想要解决问题,总有人要吃亏。 这次,他要站在王安石这边。 【第三个是方田均税法,就是清丈土地,把土地分等级缴税,这个是没什么问题的,虽然也触及到一些隐瞒土地逃税人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利益本就来路不明,想反对都无从反对起。】 一连说了三个举措。 百姓们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这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太大的影响。 至于先时的那放贷之事,怎么也不能怪王安石,都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错。 只希望官家看了能将那些坏人绳之以法才是! 【第四个是农田水利法,这个法子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发展水利,但是费用是由当地贫富等级给钱,就是富裕的给多点,穷的给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开垦多了,那国家税收也就增加了,但是这个法子与青苗法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当这事情成为绩效考核,官府就会强制农民开垦,最后演变成贷款搞农业,很多人还是受了不少的苦。】 【让富人多给钱,穷人少给钱,那富人肯定不愿意,又是激化矛盾的。】 王安石提笔,本来是想趁机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然而听了这个多,偌大一张宣纸上,只浅浅写着“吏治”二字。 幕中女子一针见血,说出来的恰恰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第五个是市易法,官府在商品滞销时买入,再在市场需要时把商品卖出去,这是增加了国库收入的,商品滞销,那价格肯定不高,而且官府大量买入,价格肯定就更低了,而市场需要时,可以涨价,国库就从中赚取了差价。】 那些商人们越听越不对劲。 早在先时他们就有不好的预感了,如今一听,实在可恨! 这些,原本不是他们的法子吗? 王安石这跟直接硬抢有什么区别? 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啊! 可恶!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奸商,假如这些商人从外地运货到汴京,有时候东西不好卖,当地的富商就设置团购,也就是愿意将他们的东西全数购入,当然价格不可能高,购入之后富商们不是投入市场,而是先储存起来,等到市场上的价格涨到一定的金额再卖出去。】 这样一说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 这不就是朝廷变成了奸商吗? 所以百姓们还是没落得一点好处,不过是出了虎穴又入狼坑罢了。 这是奸商!奸臣! 百姓们可不管这些法子是王安石一人想出来的还是那些大臣们一起想出来的,他们的火气全部都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谁让他是那个做得了主的人呢? 而且名字就叫王安石变法,可想而知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了。 还以为他是个好的,实在没想到,简直奸诈! 【后来大概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那些富商地头蛇们在汴京操控物价,每每有商人入汴京首先得请他们吃饭给他们送礼,送得好吃得好定价就能稍微高一点,而“不懂事”的人的货物价格自然被压得很低,富商们把这些货物囤积起来涨价再售卖,久而久之,那些外地的商人运了一两次,发现这地方的生意难做,也就不做这个生意了,然后就演变成了市场上货物供不应求价格高,而生产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者赚不到钱,生产停滞。】 几乎是所有人都看着这样的幕中女子展示出来的那似乎是宋朝市场的场景,实在是太热闹了,怎么也看不出来哪里不妥。 但是那些脑子转得快的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按照幕中女子的意思,那宋朝的繁华迟早要完啊! 生产者不生产,那那些东西从哪儿来,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而能买到的人依旧是少数。 那不生产的生产者怎么活呢? 缺乏物品的人又怎么活呢? 【王安石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于是颁布市易法,由官府出钱买下这些卖不出去的商品,这就相当于和那些富商抢生意了,而那些富商大多背靠大家族,也就是反对派,若是想毫无靠山做到家大业大,那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 如今宫里都知道,官家与皇后的关系并不怎么和睦。 这样的事情,人人知道却是人人都不敢说。 曹皇后这时也正看着巨幕。 巨幕中提到她时纵使是夸赞,旁边的宫人也是大气不敢出一个,那可是后宫干政的罪名啊! 她们无比庆幸这巨幕是人人都能看见的,若是只有她们能见只怕是要被灭口。 明明皇后也是个宽仁的,可她们却还是不自觉地害怕,这还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除了遭遇反对,这市易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演变到后期,渐渐地有了强买强卖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市易司官员要求商人们的商品必须经过市易司,卖得掉也不能私自买卖,要卖给他们,有时候市易司今天十贯买入,明天十五贯卖出,大肆敛财。】 王安石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原本还觉得这法子算是不错的,虽说是得罪了富商,但是充盈了国库。 而且若是有他们的安排,对百姓也并非全无好处。 说是抢了富商的利益,但他们可不会像富商那般把货压到一个天价才放出来,只是能卖掉就会出售,也就是幕中女子提到的那个差价,他们并不会赚取太多的差价,更不会逼到百姓不生产。 可是,谁能想到会演变成这后来的样子呢? 这些人的良心都是被狗吃了吗? 在这样的关头还敢如此大肆敛财的肯定不可能是那些小吏,而是他们身后之人。 而他们身后的这批人,跟那些富商背后的人估摸着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这法子用了跟没用的差距大抵只有让那些没有背景的商人们怨上朝廷。 【这些措施在当时肯定还是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