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对方是真没什么政治头脑,人无完人,他也理解。 只是幕中女子大抵是不会知道,她的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可是会让现在的局面变得很难办。 【如果能在与保守派打擂台的过程中借力打力,利用保守派的力量以退为进慢慢地解决困难可能会好很多,但是这么一来也不是没有弊端的,变法通常都是需要雷厉风行的,一旦有了退意那就失去了威信,或许会被对方一步步占领高地,也会让人觉得朝令夕改,像闹着玩的。】 众人松了一口气。 好在她还知道自己这胡说的法子不行,如若不然碰到那轴的非得让他们跟着幕中女子的法子来,那可就真是不知该如何解决了。 【朝堂上的风风雨雨本来就不比行军打仗简单,所以王安石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凭一己之力挽大厦之将倾实在太难。】 听了这话许多商贾百姓不满意了。 这还能算不错? 牺牲他们的利益,能做到什么样? 他们还以为王安石能有什么本事呢。 就这?实在不值一提,不如不变。 许多人心中产生了反意,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即便他们身上的利益早已被剥削得所剩无几。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站在上帝视角,以宏观视角来看了看整个变法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仔细来看看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这个时候,不管是支持变法的,还是不看好变法的,更有那各朝各代或抱着学习的心态或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的人如今都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巨幕。 他们都十分期待整个变法的过程。 因为幕中女子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除了跟诗文有关的她常常都是略过,众人生怕她这次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还好幕中女子并没有转移话头,慢慢讲解起来。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宋神宗因为宋朝的政治、军事、边境危机召见王安石,和王安石达成了初步共识,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第一次进入执政行列,开始筹备变法,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熙宁变法。】 赵祯没想到竟然不是王安石主动提的,而是宋神宗主动地召见的王安石。 这王安石,倒真是个不容小觑的。 【此次的变法最主要的分为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首先是青苗法,就是在农民穷的时候给农民贷款和贷粮,相当于就是给了农民原始资本,让所有的人都能种上地,在这个法令颁布之前,农民要是没有钱只能去借高利贷,这个怎么样不用说,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能轻松还上的百不足一吧。】 百姓们都纷纷点头。 这高利贷说的就是印子钱吧,那东西不能碰,轻易碰了基本都是家破人亡了! 这法子听起来倒是不错,跟官府借银两总好过跟那些大奸大恶之辈借。 怀着对朝廷的本能的信任,许多人还是觉得这青苗法是不错的,心中对王安石的怨念少了一点。 【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压榨,相当于自己搞了一个国家贷款,到了丰收的时候,农民给二三成的利息,连本带息的还,这么一来对双方都有好处,国家有了钱,农民免受高利贷困扰也能保持生活。】 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露出点欣喜之色。 “这样的好法子,怎么还不赶快施行呢?我也想多种点粮食!” “我也是,不过这二三成的利,还是有点高吧。”有人不是很赞成。 “那还能有印子钱高了?” 这个问题一出,众人恍然,那当然还是朝廷的好,印子钱谁能还得上啊? “这王安石也不是这么不行嘛,就这点就还可以。” “那是当然,人家可是幕中女子认同的大老爷……” 【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这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首先,二三成的利息太多了,农民经济压力依旧很大,再者为了自己的绩效,官员们会强制农民借贷,借得越多,还不起的风险就越大,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国家要收二三成的利,在那个层层剥削的年代,百姓还的是不是二三成,这还不是收利的人说了算,碰上好官,农民日子可能好些,碰上贪官,完蛋,这就又回归到了吏治的问题。】 刚刚还欣喜的百姓们这下傻眼了。 “这咋回事呢?这怎么还强制借贷呢?”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是啊,平日里那些个贪官污吏可不是在收税时就剥削他们吗? 他们……果然是没有出路的是吗? 王安石怔住,原来这才是他剥削百姓的理由。 原来是如此,所以要让人监督起来。 这些还是得交给官家去做主,虽说他不怕那些人,也愿意去做事,但是他人微言轻,说了得罪了人也不起作用,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他的心里想着,“吏治”二字在他心里扎了根。 【第二个是募役法,梁启超评价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一好政策,然而这个第一好政策恰好是最牺牲贵族利益的一项政策,在这个政策之前,每家每户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贵族官绅不用,像唐朝我们之前都说过,杜甫那些是不用服役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他这是要让贵族官绅也服徭役?”杜甫问道。 他们虽然政治才能不突出,可到底活了几十年,走过名山大川,很多事情也都了解,想得也能更远些。 说到王安石与反对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这些方面。 在他们这时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财物交换,宋朝何不就跟着他们的政策来? 其实大唐发展得那般好,最大的问题便是藩镇割据,若是宋朝能学着他们,而后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好了。 可是这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不会简单。 那宋朝不是因为害怕藩镇割据害怕兵强而反所以才重文轻武的吗? 而他们的许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重文轻武产生的,想要突破困境,还真是不简单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务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给钱,穷人家人口少,有点钱的就给钱把劳动力留在家里,没钱的就把劳动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人还是没钱免役的,还是只能去服役,而这项募役法那就是在贵族手里抢钱,贵族一般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给的钱就多,人一走家中劳动力就少了,钱一给损失的利益就大,左右为难。】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条一说出来,众人立马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