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4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43(1 / 1)

国三年。 最懂王安石这词句的人中间定然有李煜。 谁还能有他对金陵美景的印象深刻呢? 金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不管是繁华的,还是满布硝烟的,那都是他曾经的家。 【当初隋国开国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陈后主还带着张丽华在城楼上寻欢作乐。】 唉,当初的他是何样呢? 他看似沉溺诗词,没人知道他的心中是多么的悲凉。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自古以来多少人登高望远对着古代荣辱叹息。这倒是真的,金陵怀古的诗词咱们都不知读了多少了。】 众人赞同。 古往今来,金陵怀古之作实在数不胜数。 旁的不说,就是幕中女子就已经讲过好几首了。 不过,金陵也确实很美也没错了,难怪能成为六朝古都呢。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然而六朝旧事早已经随风远去,剩下的就是这衰草寒烟。】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六朝繁华虽已去,但如今的金陵也不算太差。 如今的王安石虽也看出些现实的弊病,但是金陵的繁华他也还是不能随意否认的。 只是他写这词的含义是什么呢? 【直到现在,许多商女还时不时地唱起《玉树后庭花》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个《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所作,用来代指亡国之音,杜牧有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咳嗽两声,看着巨幕蹙起眉头。 这王安石,竟已经在担忧这一步了? 若是人人都有他这觉悟,怕是宋朝还有许多年头可走呢。 【咱们看杜牧在《泊秦淮》中提到这样的句子,那是因为他活在晚唐,有点危机意识是很正常的,而王安石呢,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恐怕宋神宗看了都得说一声晦气,干嘛没事说什么亡国之音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别说是宋神宗,就是宋仁宗也是这么想的。 这个王安石,如今的大宋当真已经到了这地步了吗? 他怎么就不信呢? 明明那些官员来述职时可不是这么说的,那不成他们诓自己了? 赵祯开始怀疑自己,自己这个帝王在他们心中还有点威信吗? 【但是王安石的感觉对没对呢,他早就已经察觉到了北宋王朝的问题,事实也证明北宋正在走下坡路,他对北宋现实的不满让他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可这些情况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就像那些还拿《玉树后庭花》当乐子的人一般。】 如此一说,赵祯更担忧了。 他以为自己只要时常理着,便能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可是如今一看真是如此吗? 看来他也得像王安石一样深入基层。 虽然他自己很难出去,但是他可以请人帮自己去查探。 只是这人选得好好地选选。 【另外,他的另一首《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也是表达的他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一般来说,咏史诗的写法是比较固定的,大部分都是先感叹古代繁华,然后写繁华过后的衰败,从而引起今人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金陵自古以来常作都城,这里郁郁葱葱有着帝王之气。】 咏史诗在许多文人看来确实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那些名胜古迹自带故事还带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他们只需要结合如今的现实便能写出一首感情深厚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只是一提起笔却又完全不知该写什么了,就算是那种憋出两句的,与王安石这些人的诗词一比,也是难以入眼。 【但是谁说有着帝王之气就一定可以稳稳地做帝王州呢?“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东吴建都当时的建业开始,距离宋代大约四百年,真是可惜了,几朝古都都已经成了旧梦,那时候的能人志士也都入了土。】 人都是如此的,迟早会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之中,不管是那些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例外。 帝王州不可能永远是帝王州,帝王也不可能永远是帝王。 只一想到这一点,赵祯便心中恐惧。 不行,哪怕是死他也要死得痛快,要像那秦皇汉武一般留下响亮的名头。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恣意地沿着水边漫步,缓缓登上层层高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不必去追问那往事悠悠,只回头,便能看到栏杆外江水滔滔兀自东流。】 看到此处,王安石也感觉到了自己这首词中的意境。 但是就他自己的看法,当还是不如范仲淹的那首。 范仲淹不过短短两句已经胜过了他的这一整首。 【这首词,虽然没像前面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那么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的心思,但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愁绪是骗不了人的。而他把六朝旧事看作南柯一梦,兴亡之感跃然纸上,通常咏史不过是怀古伤今,所以这里也是有担心宋朝的情绪的,解释的时候结合文本和王安石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略有争议,因为王安石不止一次到金陵做官,但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了,所以不管说他是什么时候写的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赵祯的心扑通地跳。 他在心中开始祈祷,祈祷幕中女子能说一说国家的危机。 在他看来,先时的王安石的诗中提到的那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略重的赋税徭役那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大不了他召集大臣商量商量还能如何减免一些。 思及此赵祯又不禁头疼。 在他看来,如今的许多问题都不是问题,独独这国库亏空是个大问题。 不管是让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还是支持边关事业,他们最需要的还是银两。 【自从宋神宗即位,宋朝就又算是变了天,虽说宋神宗是宋英宗的亲儿子,宋英宗也帮宋神宗铺了不少的路,但是宋英宗是从别人的手里接过的帝位,这个帝位来得始终不比自然继承的,也算是名正言顺,可是朝臣们就会觉得这个帝位给你那是赏赐,你就是来帮忙做事的,但凡宋仁宗有个儿子都轮不上你。】 赵祯蹙了蹙眉,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他手里接过帝位那可不容易,所以他才会觉得赵宗实那三年的时间太短。 三年时间,他自己站稳脚跟尚且困难,更何况是帮子女铺路? 赵祯对此并不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