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民的品德与他的才能吸引了不少的人,而之前我们就说过欧阳修也很欣赏他,欧阳修还曾写过一首《赠王介甫》送给王安石,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欣赏。】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最欣赏王安石的,还是他年纪轻轻写出的脱俗的文风,跟其他那些浮躁的年轻人不同。 不过他先时其实有些不大明白,为何像王安石这样一个急性子的人,写诗作文却如此沉稳。 但这下懂了,王安石并不是急性子,原来他的那些想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把一切都想好了才坚定不移地告诉旁人。 即便他不能穷尽那些可能,却也是许多人赶不上的。 而他们这些人应该做的不是去立刻反对王安石的提议,而是帮着他完善,或是提出更好的提议。 没有更好的法子,那他的法子自然就是更好的法子,不试便否,谁能信服?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翰林”,指的是李白,李白当时在李隆基身边担任翰林供奉,他说李白吟咏风月流传下来几千首,“吏部”,指的是韩愈,韩愈在晚年的时候官至吏部侍郎,被称为“韩吏部”,而另外还有一说是谢朓,因为谢朓被污下狱之前也是做到了尚书吏部郎,被成为“谢吏部”,而谢朓又是李白很喜欢的一位诗人,所以有联系也有可能。】 王安石看到此两句话微微蹙了蹙眉。 这样写李白韩愈,是要借他们来夸赞自己? 幕中女子是此意吧? 这夸赞是否太过了些,他想。 现如今本就有那么多人不服自己,若自己再在诗文上表现出过人的才能,怕是会被嫉妒的。 哪怕这才能只是别人说的。 【但是我不太明白这里的争议是哪里来的,从时间二百年来看,怎么也应该是韩愈,韩愈逝世与公元824年,而欧阳修生在公元1007年,这两百年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谢朓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除非这儿指的概数,不过我觉得是韩愈的可能性还是更大的,因为这两句明显是一种并列的状态,相对于韩愈来说,谢朓的文学成就显然不太能和李白并列,再者他算是李白的偶像,从这一层来讲,也不好并列了。反观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写诗作文样样精通,虽然诗歌的成就不如李白,但文章那是好得没话说。而且后来在王安石回他的诗中也有提到。】 欧阳修就说为何突然说到自己写给他的诗,原来是要说他写给自己的诗。 他倒是想看看王安石会写什么样的诗给自己。 叫他阿谀奉承,他不似那些人,当是不会做这样的事。 不会是在诗中劝他如何做事吧?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这两句咱们可以意译会更好,大概意思是说,“我”现在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是“我”人老心不老,还在努力奋斗,而“你”可谓是个后起之秀,以后没人能厉害得过“你”去,继续干,好好干!】 王安石诧异。 他当然看得出来欧阳修是欣赏自己的,而他对于欧阳修的欣赏也感到很荣幸,他私以为他和欧阳修是同一类人,他们的诗他们的文都有一种莫名的相似之处,虽说他提出的观点曾一度被欧阳修驳斥。 然而,这样的评价未免太高了些。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那些人成天沉迷享乐,争相地标新立异,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都已经布满尘埃,而“你”竟还拂唱那过去的曲子。这里的绿绮指的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得到的一把古琴,据说他得到这把琴如获珍宝,他的精湛的技艺加上这琴的音色使得这把琴名声大噪,后来“绿绮”也就成为了古琴的代名词。】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个司马相如,弹的琴和写的文确实是很不错的,刘彻想。 只可惜人都是会老的。 他走得早,这名声倒是留下了。 不知这里为何突然提到古琴,难不成这王安石还是个懂乐理的? 后世能人还真是不少。 最近因着长生无望之事,刘彻做事兴致也不高。 难道他为天下做了这么多事,也要和常人一样走得那般早吗? 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他还没有让匈奴彻底消失,他不甘心! 【这两句话,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文坛还不太好理解,咱们不能简单地从古琴乐曲的角度来看,当时韩愈开古文运动的滥觞,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我们回忆一下,王安石进入众人视野是为什么,是因为曾巩的举荐,而曾巩同样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他会欣赏王安石的诗文作品,因为他们都是风格类似的。】 唐,元和年间。 古文运动的滥觞? 韩愈有点不明白,他们这时不是说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吗? 怎么还有这古文运动? 他的古文…… 韩愈微微颔首,还算不错吧。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曾巩想了想,确实,自己当时欣赏王安石正是因为他的文才。 不过王安石这个人他也是很欣赏的,有时候文才好的人未必人品好。 他是在意人品的,而王安石这个人很有想法,人品也很好,如今也验证了他的想法。 现在幕中女子说自己和王安石是风格相似的人,曾巩没法反驳,他也不想反驳,因为他也这么认为。 【而曾巩本来就是欧阳修很看重的人,所以欧阳修看上王安石那也就不稀奇了,这两句就是在夸赞王安石不写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追求古道新法,就是用古文的写法写现在的事情,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自己人的一个夸赞。】 众人懂了,欧阳修为什么这么欣赏王安石? 因为王安石同他写着同样的一类人。 但同时众人又不解,不过是文章而已,就因为文章,欧阳修就支持他的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建议? 虽然欧阳修也时常在反驳王安石的话,可众人也不是傻子,他就是站在王安石那边的,在他们不知不觉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变了。 欧阳修确实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王安石走的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他的那些提议基本上把朝堂上的人得罪了个干净,包括自己。 可是幕中女子都已经承认了他。 所以当欧阳修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再去看王安石提出的建议时,他甚至想感叹王安石的聪明才能。 不过这并不影响欧阳修反驳他的某些激进的提议。 【古文是相对于骈文来说的,骈文就是四六文,这个我们之前说苏轼的文章的时候应该是说过的,苏轼他主张的是骈散结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