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3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34(1 / 1)

不敢说话。 见她那模样李清照也没搭她,是该磨磨她的性子的。 没忍住勾了勾唇,李清照又把注意力放到巨幕之上去了。 幕中女子这样提到她的诗句,是对她不认同? 之前幕中女子是说过项羽好杀,这她当然也承认,可这与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并不冲突啊。 【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和李清照有不同的看法,他在《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负重才是真男儿。像我们知道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没有觉得勾践被迫求和丢脸,为什么呢,因为他后来重振旗鼓灭了吴国。杜牧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身边还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最近的身子好一点了,全仰仗圣人派了御医下来帮他医治。 得了这样的荣宠,杜牧也很清楚,那是巨幕中女子的无形的帮助,他心中感激却也无法感激。 只能更加认真地看巨幕。 这首诗……杜牧顿了顿,这是要夸他和王安石一样多深思? 他认为自己这想法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只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就说这世间有什么事情是有定律的? 项羽死得太过于随意了。 哪怕是有一点点希望,他也不该那么轻易地放弃。 【事实是项羽已死,没人能知道他没死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悬念,但人们的作品中常纪念他宁死不屈,杜牧却另辟蹊径觉得惋惜项羽负气自刎,这样不与常人想法类似的议论常常出现在杜牧的作品中,像他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是一样,他认为如果没有那场东风,赤壁之战或许就是曹操胜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一惊,他也这般认为的。 若不是自己倒了霉,他不一定会输给他们。 是老天没有站在他的这边。 即便当时他们实力有些悬殊,但他曹操又不是没有以少胜多过。 没关系,曹操认为老天不会一直站在谁的一边,他总还有机会的。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咏史很大程度上是带着一种理想主义去思考的,更多地是站在文人角度,赤壁之战曹操胜不过孙刘联军是事实,而项羽视人命为草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他的失败都是必然。】 【我们都说历史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或许没有那偶然的运气,必然会来得慢一点,但是你猜为什么必然叫必然呢?】 曹操瞬间黑脸。 他如何就胜不过孙刘联军? 什么必然偶然,他只信人定胜天! 罢了,过去之事都只任他过去,他会让世人知道,最后胜利还是属于他们曹氏的。 【针对杜牧写的《题乌江亭》,王安石在路过乌江时进行了反驳,写下了《乌江亭》一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他认为垓下之战败后,项羽已经大势已去,“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虽然江东还有人才,但不见得能再和项羽卷土重来。】 公元202年,汉五年。 说起这事情,感触最深的还得是刘邦。 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有运气的。 他也不知道若是项羽还在,自己最后能不能坐上如今的这个位置。 但是他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局已定,他胜了那就是他胜了,不管别人如何假设,那都是他胜了。 【王安石的这首诗仿佛是来打破我们对于一代霸王的美好幻想的,他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十分冷静地说出了他认为的观点,既是对前人的质疑,也表现了他自己的睿智。】 百姓们不明白为何这些后世之人会这般崇拜项羽。 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人啊! 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并不顾百姓死活啊! 如今汉王称帝,时间虽不长,但他们的日子已经慢慢好起来了。 他们不想从前那样的日子,他们庆幸项羽乌江自刎了。 至于他的那宁死不屈,就让后世去崇敬吧。 【王安石有很多咏史诗,也写了很多对古人的看法,他还曾写过一首《杜甫画像》写他心目中的杜甫,像王安石这种偏向于现实主义的文人对杜甫多是推崇的,而他更称得上是极其崇拜。】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还以为元白众人对自己的偏好已经很明显了,没想到这王安石对自己竟是极其崇拜。 他也开始期待王安石对自己的看法了,当然,他也期待自己是不是能为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什么支持,哪怕只是心里的支持。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他认为杜甫的诗都跟万物元气一样,我个人理解意思应该是能给人带来力量。“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其力量可以撼动天地,表现出来的雄壮坚毅是常人能以达到的。从这几句来说,感觉还是挺客观的,当然了,也不是说杜甫的诗歌真的能撼动天地,就是夸张中的一种客观,这种力量是来自心理上的,而非现实意义上的。】 唐,元和年间。 “没错。”白居易道,“就是这种感觉。” 他要的就是让人感受到自己诗中的力量。 从前他想让人看懂,并不只是简单地想让人看懂,只是看懂他的诗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又不是他的诗建造起来的,他希望读了他的诗,旁人能懂,能去行动。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在这天地之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事物美丑粗细难以分得清,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但是杜甫都能将他们详细地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写什么像什么,其实很多优秀的文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记得幕中女子也是这般夸过他的。 渐渐地他也看到了杜甫诗歌中的魅力。 但他也意识到,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杜甫,就像杜甫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他。 不过,若是他们能一起教导学子,那他们的学生可以采他二人所长,那便是极好的了。 他对杜甫的提议很是心动。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只叹杜甫命运多舛,一生困顿也不见皇帝重用,“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岛。”都老了还是一个小官,半生都在颠沛流离。青衫,可以跟白衣相对记忆,白衣是没有官职的人,青衫就是官职卑微的人,但这个要结合上下文,不是只有这一个解释。】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之前的视频中讲解过杜甫,所以这里很好理解,他家庭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