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害怕旁人看不懂自己的诗句了。 他不仅可以写序言,更是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在后面说出来。 不过这也是需要讲究的,写在诗中的话,还要整体看起来和谐,不能为了说理而说理。 这巨幕的出现,当真是让他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啊。 【像王安石这种文章咱们往往都不用看前面的内容,只需要找到他的观点就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了,阅读理解困难户的福音啊,不过呢,这并不能说明王安石写的诗文不好,相反就只是从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当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王安石的写作是很成熟的,不过这也只是相对于其他人的来说,于他自己后期的文而言,那还是有点稚嫩在里头。】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幕中女子对王安石的夸赞让王安石颇有些想笑。 这是在夸他没错,可是夸得却是不清不楚,倒是会帮他得罪人的。 不过王安石倒也不是多在意。 只要是实话,他也乐意听。 【也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是这样,王安石写作语言精简,所以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有一种力量,当时他还写过一篇驳论文《读孟尝君传》。什么叫驳论文呢?就是辩驳旁人的观点,当时,人们都认为孟尝君是一个十分善于结交人才的人,他手底下什么人都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英雄不问出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曹操一向施行的。 只要有用,对方曾经是个什么人又有什么要紧? 反正到了他的麾下,全部都得老老实实地听从他的调配。 这个王安石是他想要招揽的。 只是可惜了,这么多的有志之士,偏偏只能看却不能用。 要是幕中女子能再多说些他们这时候的能人就好了,可是幕中女子都说过了,那些文学人才几乎全在他邺城。 他一时间还真不知这是好消息还是不好的消息。 不好是这世道竟就这么几个能人,好是,他没有,旁人也没有。 【但是王安石却不这么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他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目,怎么能说他善用人才呢?】 【根据《史记》记载,孟尝君曾经有一次被囚禁在秦国,有被杀的风险,而他到处找人帮忙,最后到了秦王的宠妾帮自己,秦王的宠妾想要他的一件白裘,可是孟尝君的白裘已经送给了秦王,他手底下就有一个善于偷盗的人,从狗洞去把那白裘偷了回来,宠妾帮他让他得以被释放,怕秦王后悔,孟尝君飞快出城,但是在城门口的时候却又犯了难,因为根据当时秦国的规矩,必须要鸡叫才能开门,这时候孟尝君手底下又有一个很会学鸡叫的人,他学了鸡叫,孟尝君这才如愿以偿地逃离了秦国。】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这有什么问题呢? 虽说是学鸡鸣,也装狗盗窃,但那都是为了自己的命啊! 人都要死了,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这王安石怕是不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刘邦觉得,若王安石生活在他们这个时候,恐怕又是一个和项羽一样的人。 他们要脸面,那势必会失去很多东西。 【有了这两件事,众人都觉得 孟尝君是个很会用人的人,其实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是这样的人,但对此王安石却不怎么同意,他认为孟尝君明明可以靠着齐国的强大找一个正常的人才,与秦国正面刚,然后将他自己解救出去,可他偏偏要依靠这些鸡鸣狗盗之辈。】 说得轻松,这是能轻易做到的吗? 刘邦都忍不住笑了。 他是不想光明正大地打败项羽坐上如今的这个位置吗? 很多时候要懂得取舍。 逞匹夫之勇有什么用? 【而后,他得出结论,“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就是因为孟尝君用这些鸡鸣狗盗之辈,所以正常的人才才不愿意依附。】 话不是这么说的。 有些人被说动了,但是还是有些人不太认同他的观点。 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重视,难道会短了那些正直的人吗? 【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王安石,“一身正气”,也大概能看出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之为“拗相公”了。】 【他这样的性子,跟他信奉儒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核心是“仁”,所以他们大多是很不屑那些鸡鸣狗盗之辈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还说的。 说得好像不信奉儒学,就能欣赏那些鸡鸣狗盗之辈似的。 不过嬴政也得承认,儒家似乎很在意这些。 这些日子,他分析了这些信奉儒学的文人,越发让他心中惊讶。 明明这儒家的人好似什么都没有做,就几本书传看着读,然而根据幕中女子所说的他都焚书了,这后世的儒学竟还能如此鼎盛。 没有什么外力的制衡,那些人竟还是能毫无保留地信奉儒学,并将其经典奉为圭臬。 那他又为何一定要用如此暴力的方式让那些人听话呢? 他们能以书籍改变人的思想,他泱泱大国就找不到能写书的人? 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去他的什么法家、儒家。 他要创一个秦家! 【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王安石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用这些鸡鸣狗盗之辈就相当于与虎谋皮,他能偷别人怎么就不会偷你呢?当然了,我们这儿的重点也不是为了辩论孟尝君这个事情对不对,仅说王安石的这篇小短文,不足百字,却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非常清楚,不过一篇议论文,我们要从中读出多少艺术气息那可能有点难,但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风格,他将精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也得承认与虎谋皮这一点是没错的。 但身逢乱世,若是这点胆量都没有,还怎么成事? 不过想起司马懿,他不禁眯了眯眼,倒是另外一点,若是怀疑的人,就定不能轻易放过,哪怕对方看起来毫无威胁。 他看人一向很准。 栽在司马懿的身上,是怪他自大了。 现在司马氏被他们控制了,那下一个司马家又会从哪里蹦出来,这一点很重要。 在把大部分的权力都交给曹丕之后,曹操辅佐他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日后之事。 【在淮南节度判官的位置上做了四年,根据当时的规矩,四年一任期,王安石做满之后就可以申请回京,考试合格就成为管阁内臣,但是王安石却放弃了,这大概跟当时的朝廷时局有点关系,我们都知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