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的一点点小问题公私不分,当时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安石倒霉地碰上了不高兴的最终考核官,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一瞬间那些平日就嫉妒王安石的人心里更不平衡了。 要不是这巨幕的出现,他可能就得不了如今的位置。 人都得公平,否则一定会引起旁人的不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一来,原本第四名的杨寘摇身一变变成了第一名,为什么第四名和第一名互换呢,因为当时的二三名都已经有官职了,不能做状元,于是杨寘就成了“连中三元”的神话,古代的科举可比咱们高考、考研难多了,而连中三元更是难上加难,要在乡试、贡试、殿试中都得第一,所以这个杨寘还是有点东西的。】 什么! 那还是王安石当状元好啊。 这杨寘本就是个有背景的,他哥哥是吏部侍郎杨察,杨察又是晏相的女婿,他平日里本就有些趾高气扬,若是让他连中三元,那尾巴不得翘到天上去了? 都说文人傲气,果真是一个比一个傲气。 众人完全没把自己算在里面,心说这世上如自己这般不傲的文人,不多了。 【不过这个事情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记载,王安石也没有说过,可能是存疑的,但即便这事情没有发生,王安石第四名,那也是很厉害的了。另外,《宋史》中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说的是王安石进士及第是因为欧阳修的提拔,一般我们认为这个可信度不大。】 欧阳修怔愣片刻。 他的提拔?他能做这种事? 别的不说,就这事情欧阳修一向知道轻重,他赏识的年轻人那般多,若是一个个的他都做主给他们安排,那他不成了结党营私了? 官家是最讨厌结党营私的。 这《宋史》那不是害他? 【及第后,王安石就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正七品,其实还是不错的,相当于是下基层历练了,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但凡是有点成就的,其实都是下过基层的,你连民生都不了解,如何搞民生建设呢?纸上谈兵,始终不行。】 清,乾隆年间。 这话深得乾隆的心,他早就想再次微服私访了。 此次私访就把重点放在书院和农民身上。 他相信幕中女子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还有这民生,都很要紧。 而他自己也能出去散散心。 【在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王安石回家乡探亲来到了金溪这个地方,他在这里写了一篇咱们都学过的文章《伤仲永》,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他无师自通,小时候提起笔就能写诗,然后“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神童少见,所以稀奇,他父亲就把他当赚钱工具,到处拜访他人以图利,不让他学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怔了怔,他记得这方仲永。 很久以前他就听说过对方的名声,可是上次他去金溪时看过对方的诗。 夸大其词罢了。 有些人或许是天生的聪慧,可怎抵得过不停进步的人。 就像幕中女子说的那样,都是需要积累的。 他一个孩子,毫无积累,能写出什么好诗,说他的诗好,也不过是同他那般的孩子比。 也不是他瞧不起人,至少他去看时,已然无甚稀奇了。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后来王安石去到金溪,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也觉得神童稀奇,便去拜访求诗,但是王安石觉得他写的诗差强人意,这次再去,已经是“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了。】 王安石叹息,跟他想得一样。 人不能停滞不前,得打拼。 【为此,王安石得出了他的结论,他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受之天也”,因为是天赋,所以比很多人都厉害,但是现在方仲永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矣”,后天学习不够。然后王安石又发出了灵魂拷问,像方仲永这样天赋的人不学习尚且成为一个普通人,那本就天赋普通的人,若是还不学习会成什么样子?“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众人语塞,瞬间明白了灵魂拷问的含义,还真是直击灵魂。 学习自然是重要的。 人这一生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学习,而让人进步最快的便是书本中的知识。 欧阳修感叹,“这方仲永的父亲,当真胡涂啊!” 根据幕中女子所说这方仲永如今怕是还没有王安石的年纪,也不知如今接着学习还能不能行。 思及此,欧阳修赶紧叫了人来派人去找这方仲永。 好一番天赋,可不能白白地埋没了。 【我们不是常说吗?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你这个年纪,是怎么睡得着的?早在北宋时期,咱们的王安石就已经很清楚这个道理了,否管有没有天赋,都得努力。罗伯特·富尔格姆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当你不想努力的时候可以想想这句话,怎么能睡?不能睡!】 幕中女子突然激动,让众人都愣了。 唐,元和年间。 元稹和白居易已经启程了,不多时便能抵达长安。 他们也没急,慢慢赶路,恰巧在客栈见巨幕来,便也就一起观看了。 “这罗伯特·富尔格姆可真是个人物!”元稹赞道。 白居易不置可否,“颇有祖逖闻鸡起舞之风,乃吾辈楷模也。” 【这篇文章不长,也就只讲了方仲永的一件事情,语言精炼,言简意深,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前面写出一个故事,后面再讲道理,王安石的很多诗文都是这样,所以他的哲理诗、说明文比较有名,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在这里,他的诗文常常因为说理、议论太多,导致少了一些文学的韵味。】 白居易蹙眉。 本来他看这篇文章觉得挺好的,想说什么说得清清楚楚的。 但幕中女子一说,也好像有点道理。 能解其意,能明其理,可是却并未觉得赏心悦目。 他与王安石都有同样的问题。 【像我们之前说白居易,我们怎么来以普通人的角度看他们的诗文呢,可能白居易就是直接给你举例子,让你自己去总结其中的道理,但王安石他也会举例,可能例子不会说那么详细,然后他会在例子说完之后帮你把道理给总结出来。】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看了看这个王安石的文章。 他也认为对方写得不错,不过确实读起来没有李、杜、苏轼、曹子建那些人的诗文舒服。 但却给了白居易不小的启示,他自己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