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的。】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隔着时空与这女子产生了共鸣。 平日里他已经将他的情绪隐藏起来了。 可是这时候听到幕中女子说这些,他忍不住去想。 他也想遇到这样一位女子,有着与自己共同忧愁的女子,能为自己奏响乡音的女子。 【人更不可能青春永驻,“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女子年纪大了,风月场所吃的就是青春饭啊,她也是“门前冷漠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原以为嫁了人能有平凡人的生活了吧,谁知道“商人重利轻别离……”说多了都是泪,每每只能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某风月场所内。 许多女子对巨幕的出现都是十分激动的。 她们在这地方一辈子,能为他们说话的寥寥无几。 虽然这幕中女子也没有把她们单拎出来说,但是她们就是有那样的预感,幕中女子是没有看不起她们的,也是把她们看作正常的女子的。 她们看着光鲜亮丽,无数人追捧。 然而世人与她们都心知肚明,她们是最低等最受人轻贱的。 到了年老色衰时,能嫁为人妇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若只是成为一个妾,那恐怕更是难做。 【接下来的一个部分主要讲诗人是如何找到共鸣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本来听到琵琶曲就已经很伤感了,再听这一番话不觉感同身受,而后他便发出了那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们都说不明白这两句诗到底哪里好。 可是只要将之代入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逢的场景,众人就十分感动。 倒是那些风月场所的女子明白。 她们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听过多少男人的甜言蜜语。 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懂她们的?更别说是与她们感同身受了。 这白居易,哪怕说的只是唬人的话,也能让她们欢喜很久。 【“我”跟你啊,是一样的啊,“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说得有点惨了,接下来他又把话题拉回到了音乐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听到你这音乐,简直像是久旱逢甘霖啊!】 元稹有些担心地看了看白居易,深觉对方消瘦了不少,才不自觉地蹙了蹙眉。 喃喃自语说:“这浔阳竟如此艰苦?” 白居易笑,“不至于不至于……”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这浔阳的条件艰苦,“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写诗用到的典故很少,但是这里他杜宇化杜鹃鸟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悲愤与痛苦,而猿鸣一直以来也被认为是很凄惨的意象,像郦道元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都是此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悲愤、痛苦? 他大难不死,在那样的情况下写下的句子,当比这白居易要好些? 就连李白自己也无法确定。 【白居易用上了典故,在我看来这诗句就是他即兴而作,我们都知道他一直追求一个老妪可读,加了典故的话就很难实现了,那就说明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所以才那么流畅那么成功。】 这话给了许多文人尤其是那些苦吟派以启示。 流畅。 这不正是他们的诗作中所缺失的东西吗? 【在这偏僻的地方,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呢?不过是杜鹃和猿猴的声音罢了,直译是这样,但这里我们即便不知道典故也该知道他不可能只听到这两种动物的声音,所以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悲戚。】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面对各种美景,我只能取酒独饮,“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里没有民歌吗,有,但是实在难听,“今日听君歌一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几句显然就是夸张地赞叹了,说白了就是捧着,前面的那一大堆困难的铺垫都是为了这后面的拔高,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来说。】 什么叫表面上来说? 难道不是如此吗? 这首诗看到此处,许多人也算是看明白了,这就是一首讨女子欢心的诗啊。 虽然诗中或许有白居易对于现实的不满,但也不算是一首立意多深刻的诗吧。 【听了“我”的诗,女子沉默许久,又弹起琵琶,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般,听得众人都红了眼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可是听到这句,许多人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若不是亲身经历,若不是心有所感,有些话又怎么写得出来还写得那般好。 看来白居易是真觉得自己与那女子同病相怜,只是这些话自然不好细说,只好写于诗中。 【问谁哭得最厉害,那还得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我”与她“同是天涯沦落人”。】 刘禹锡觉得自己与他们也是同病相怜的。 他们都是曾经辉煌过的人,都曾对这大唐充满信心。 如今也都是不知前路何方的人。 沦落人罢了。 【整首诗精彩的是琵琶女弹琵琶声,但是所表达的感情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的愤懑之情,转而揭露的是朝廷的腐败,民生的凋敝,帝王对人才的淡漠等一系列现实。】 长安。 李纯叹息。 他的脸已经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这么一首诗,把他所带领的大唐下的皮都揭了一层。 这白居易还是招人讨厌啊!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首诗应该是白居易最好的作品,尤其是长诗,跟短诗比还是不是很好比,虽然《长恨歌》也很好,但是正如陆游所说《长恨歌》稍微有些冗长,可是这一首虽然长,却是句句精华,而且其中表达的感情不输《长恨歌》,当然了,一家之言,听听就行。】 看着巨幕旁展现出来的诗句,白居易默默将其记在心中研读。 确实是难得的佳作,他自己也忍不住称赞。 只是这句句精华。 真是谬赞了! 第156章 白居易 【说了长诗,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短诗,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和他们一起聚会,和他们一起游玩,倒是感觉比之前快乐一点。】 唐,元和年间。 草堂? 他也建草堂了? 只可惜如今是提前回了长安,就无法认识那么多的好友了。 【但是这一年,他的兄长白幼文离世。白居易父亲早逝,他和白行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兄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