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些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根本不是传言中白居易遇到未嫁的湘灵而创作出来的,但是你要说文学嘛又不一定要与现实一致,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确实也是怎么理解都好。】 反正白居易是不信会有那么巧的事情的。 但若说湘灵嫁给了一个商人,那还有点可信。 什么都好,还是看看这诗句吧。 【在琵琶女弹奏之间,让白居易想起自己贬谪以来的日子,不觉与之感同身受,遂写下这首诗送给琵琶女。】 【这古代的文人确实挺风流的哈,一般来说,不论古今,女子都很仰慕有才华的男子,试问咱们代入琵琶女,在落魄寂寥时,突然来了一个大才子,告诉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哇,这谁顶得住啊!】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哼,许多女子就是这样被蒙骗的。”扶月小声道。 她算是看清楚了,这世上谁也靠不住,自己最亲近的人靠不住,自以为是真命天子的人也靠不住。 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你说什么?” 突然,对面夫人的声音传来,让扶月一惊。 “我……”夫人都问了她几回了,她每回都不回答实在不妥。 扶月索性大着胆子说:“我是说,不能太过于相信男子的……”她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埋下头去,快速道,“我是说不能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 李清照闻言,和赵明诚对视一眼,两人都轻轻笑了两声。 这丫头还有点意思,但瞧那眼神,倒像是个有故事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前面的几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十分精炼地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其实白居易在描写上面也是很有一手的,虽然说一直以来都有人说他的诗俗,但是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这二者的界限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怎么能随意地给人定性呢?】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俗这评价是他说的,苏轼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改的。 他以为是俗,他并未让世人觉得俗,正如女子所言,不过是个人的想法罢了。 若是他心中以为俗却说不俗,岂不是不诚? 但有句话他倒是觉得有理,不能随意给人定性。 白居易有些诗也算不得俗,譬如这一首。 【当然了,我不是说苏轼的不对,哈哈,求生欲满满。或许相对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些人的诗词来说,白居易的诗是要俗一点,但我个人还是觉得不能就这样单纯地给白居易贴标签,他可能有俗的诗,但他也可以不俗,至少我认为他这首诗的水平是很高的,很多人都尝试着从文学、音乐学等各种角度去剖析这部作品,可见它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着夸赞自己的话也只是抿了抿唇,静静听着。 幕中女子对他和他的作品虽然都是她的一家之言,但此女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不会因为喜欢作品而去无端地夸赞写诗的人。 所以他可不能指望幕中女子不指出他的短处来。 另外就算指出来他也是能接受的。 毕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前面几句中,白居易铺垫“举酒欲饮无管弦”,转头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打破了先时的那种离别愁绪,两人听着听着觉得像是京城的琵琶曲,或是曲子相似,或是技法相似,总而言之就引起了白居易的注意力,“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这是什么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好怪。 什么“两眼泪汪汪”? 但是这描写虽然怪,却很真实。 这让白居易和元稹两人一瞬间便想起了先时两人重逢时的场景,虽无泪,都两人也确实眼睛热了。 两人被贬多时,那时再见,可不就是幕中女子说的这种感觉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又是名句,这里作为第一部 分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为什么需要千呼万唤呢,按理来说,白居易这样的身份,随便传句话,女子不就来了,是白居易没有表明身份吗?还是女子有什么不想出来的原因呢?】 这话,就是白居易他也无法知晓啊。 幕中女子不知道的事,他这个未曾经历的人就更不知道了。 他也有些好奇,不过他听了其后的诗句,似乎未曾写到吧。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女子还是出来了,可是出来是出来了,却被琵琶遮住了半张脸,让我们更加好奇这女子的相貌如何,是不是很美,亦或是脸上长了什么东西,所以千呼万唤都不愿意出来呢。】 这也是没有写到的,但这显然不是这首诗的重点。 白居易想,自己写的时候应该也是没有想这些的,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了。 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悬念。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才是。 【再一联想前面听到琵琶声时,诗人与客人的反应,“主人忘归客不发”,除了这曲铮铮然有京都声,是不是还很好听,戳动了二人的心?】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这感受苏轼是很能体会的。 远离故乡多时,能听到乡音,那自然是无比亲切的。 外出的游子没有不想家的。 他时常排解的方式便是做些家乡小菜。 可即便可以排解,但在遇到有关家乡的人、事、物时,那种情绪也是无法抑制的。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一直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就是琵琶女弹琵琶以及她弹琵琶的途中展现出来的情绪。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没办法从音乐的角度来评价这一段形容,但是我们在朗诵这一段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 【我们不知道琵琶女的琵琶弹得到底如何,可我们能看到白居易描写的功力是很强的,就拿中间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几句就能听出其中的一些起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高中的时候默写都不知道考过多少次,简直是不明觉厉。】 听到这番评价,众人竟有些分不清幕中女子到底是在认真评价还是只是在调侃。 而且她说的话,众人有些听不明白,高中默写?不明觉厉? 不过,她的态度大家还是看懂了,这是在夸赞没错了。 【琵琶弹了,接下来女子才开始讲述她的经历,这第三个部分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部分,琵琶女的前后期的经历,“自言本是京城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个时候风华正茂,又有才情,过着醉生梦死的看似幸福的生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