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8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87(1 / 1)

唐宪宗李纯手指在桌上点了点,轻笑道:“确实大胆。” 只可惜胆子太大了。 清朝。 众人不知多羡慕那时的文人。 他们从未想过能这样暗中嘲讽皇上。 许多人即便写诗作词也都只敢自己品评,生怕被人找出点什么不能说的。 虽然皇上已经开口了,想说什么便说,定不会白白冤枉了人。 可即便没人开口,众人心中却清楚得很。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前皇上冤枉了人尚且不能够承认,如今这般没有定论,还不是想处置谁就处置谁。 谁愿意去冒险呢? 【另外他对刘禹锡也很不错,在刘禹锡被贬后不久他就给刘禹锡写了很多封信,两个人也一直是不错的好友,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诗《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提到此事,“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唐,元和年间。 朗州。 刘禹锡皱着眉沉思。 这是将白二十二与他们绑在一起了。 如此……也不知会不会牵连了白二十二。 圣人赏识他,当不会如此,可就怕冒了头遭人妒忌。 想到这些,刘禹锡不由得更担心了。 【大概也是因为白居易这样的态度,注定他在朝廷里的日子过得不会太平,而元稹和他是同样的性子。】 这话白居易和元稹都是认同的。 若非性子相合,他二人断然不能像今日这般要好。 而他们也知道他们不该如此,这种时候自然还是该顾好自己,自己都自身难保那还如何为他人安置。 只是有时性子难改也是事实了。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和元稹一起在华阳观里揣摩时事,写有《策林》,其实《策林》就是考前押题,后来又一起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一起中举。】 考前押题,这话说得新鲜。 考前押题者众多,但真正能做到那般详实者并不算多。 当初和微之一处讨论,受益颇多,故而白居易后来也常爱与元稹讨论这些。 集思广益方是正道,如今也该如此。 【然而元稹虽然入了甲等,也就是得了一个很好的分数,被授左拾遗,结果因为上书论时政,被贬河南尉,大概他的母亲担心他,在他被贬的同月便离世了,元稹丁忧服丧。】 元稹暗自叹息。 他做左拾遗,那些得罪人的事自然该他做的。 被贬官他其实也从未后悔,只觉有些心寒。 原他还从未多想,如今听幕中女子提及亡母,不由得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元稹走后,留在朝廷的白居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依旧是敢于直谏,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和元稹两个人就是愤青,后来白居易和朋友们同游仙游寺,大家谈论起了当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遂作《长恨歌》。】 愤青? 好怪的词。 众人都不懂其意,但明显能感觉到是好话。 再一看那词。 愤,懑也。 那青呢? 色彩乎? 怨愤青色,当真奇怪。 【这首长诗并非单一的讽刺或者赞扬亦或是同情,他其中蕴含了诗人许多的复杂的情绪,这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千古名篇。】 第145章 白居易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者们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刺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咱们不是搞学术研究,主打的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认为它是讽刺诗那它就可以是讽刺诗,你认为它是爱情诗它也可以是爱情诗,看你怎么去分析。】 女子实在是太过于随意,让有些严谨的文人们实在不适。 爱情与讽刺,相差如此巨大,很难分辨吗? 他们倒是想看看,到底是何种题材,这白居易又是用什么样的描写迷惑幕中女子的。 【然而,在这里,两派的学者都不能否认诗中含有讽刺与爱情的成分,且占比极大,不然也不可能有两派之争。】 即便如此,也不可能没有偏向吧? 若是二者平均,那真能是一篇优秀的诗作吗? 众人不信。 【正所谓“知人论世”,在分析这首长诗之前我们大体已经了解了白居易的性格和他以往的经历以及他的“世敦儒业”的家学渊源,但是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情应该也是影响《长恨歌》的创作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眉头一挑,还有? 除了他的经历,难道还有他人的经历影响自己? 他怀疑幕中女子是想得太多了,这诗自己当时不过是和友人游玩时即兴而作的罢了,哪里有想这么多? 【当初离开符离后,白居易一刻也不曾忘记湘灵,写下《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诸多情诗,留下“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这样的诗句,他对于湘灵的感情从来都是热烈而直白的,他在长相思中写道“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原来说的是湘灵? 白居易顿了顿,不觉得这事情跟湘灵有太大关系。 他已经不记得当时他有没有想起湘灵了。 但是他又觉得或许有,因为他和湘灵,与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一样的,其余都不一样,唯独这令人失望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没能与心爱之人在一处。 白居易也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成婚,便不该再去想湘灵。 虽说当初他是真的想娶湘灵为妻。 如今,各自安好才是好。 【然而,初恋总是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公元800年,贞元十六年,白居易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他是中了进士的,他有诗《雁塔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就是说中进士的这十七人里,他是最小的,但是我们之前说他是和元稹一起考中进士的, 其实是因为此次考试相当于资格考试,中了进士才有资格做官,有资格后参加吏部的招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第二次考试。】 白居易想起当年年少轻狂的岁月,时而仿佛不知愁为何物,时而又仿佛失了某物就失了整个天下。 前者如进士及第之时,后者如失去湘灵之时。 但其实事情过去那么久,他已经没有那般执念了。 就算时而怀念,但一切都已过去,再有奢望也不过那水中月、镜中花,黄粱一梦罢了。 如今这般便好,他希望女子别再多说此事了,即便也知不太可能。 【而他后来在写《策林》时,是在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