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的沉着冷静。扯远了,辛弃疾的这句子还不能就这么简单地理解,词句看似是在说谢安,但其实辛弃疾表达的还是自己的感情,他难道是在说南宋的那些主和派偏居一隅有名士风度吗?显然不是,他难道是想说就把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后辈吧,自己干脆就下棋娱乐就好了,肯定也不是!】 【他想要的是马上上场杀敌,把敌人杀得个片甲不留,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讽刺,大家就摆烂吧,至于收复失地什么的交给后辈去做就好了,讽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说出这样的话,心中最难受的莫过于辛弃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一行人被说得脚下都在发烫,简直是坐立难安。 他们不过是想稳妥一些,这也有错吗? 还用这样的诗词来讽刺他们。 打仗不需要银两吗? 打仗不需要将才吗? 说得轻松。 愤懑归愤懑,但许多墙头草已经默默地朝着北伐派倾斜,谁也不想成日遭人诟病。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宝镜难寻,同样是一个典故,出自《松窗杂录》,有个人在秦淮河里捡到一把镜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后来那镜子掉进水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人们用宝镜难寻来表示知音难觅。而碧云将暮是在感叹时光易逝,才三十来岁总觉得他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了,其实我个人感觉他这词中也有那么一点杜甫的感觉,就是读他的词,我时而能感觉到李白的豪放,时而又能感觉到杜甫的沉郁,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词就像这两位,就是学这两位,而是说优秀的文人之间有共通之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说自己能理解辛弃疾的词句,而辛弃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绪。 对于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为两座文化高峰,他们的作品与其中的典型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后世无数的人,其实他们的诗词中你也能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子,这就是传承。】 【而后,谁来劝“我”,与我共饮杯中酒?看到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龙吟》里面的“倩何人唤取”一句?其实很多文人都是孤独的,辛弃疾也不例外,这种孤独并不是社会层面上的孤独,而是内心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孤独。】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若说孤独,屈原越发觉得自己孤独。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独,因为他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知己,即便只是单方面的知己。 他能认同辛弃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觉自己孤独,但似乎也不算孤独。 时间若能停留在这一刻,他也愿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独。 此时楚国上下都欣欣向荣,可他知道暴风雨将要来临,他并不想去经历那一天。 【这些感受是来源于什么呢?“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早晨起来,江上狂风巨浪,像是要将屋子掀翻。这最后两句象征的就是风雨飘摇的南宋,辛弃疾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兴亡,不愧为爱国主义词人。】 【这首词虽然没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么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用一个词评价了这首词作:“老辣。”】 第122章 辛弃疾(小修) 【自这一年起,辛弃疾的工作开始频繁变动,公元1170年,干道六年,辛弃疾30岁,在临安司农寺上班,大概就是搞农业的,他在这里依照赵德庄的《新荷叶》的韵和了两首词,其中一首《新荷叶·和赵德庄韵》给人一种很深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频繁调动,辛弃疾冷笑一声。 他们这些自金而来的人能有一席之地,算是那些人的仁慈了。 辛弃疾不明白,他一言一行什么不是为了大宋,然而那些人不去对付金人,反而想方设法地对付他,实在可笑。 想是靖康之日去已久,他们都忘了国仇家恨了。 【辛弃疾一战成名,在许多人心中都是英雄,再加上他有才有能,若是碰上一个好的领导,本该大展拳脚,前途无量,偏偏他生在了南宋朝廷,有时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这样的才能才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真是够了! 赵构怒急攻心,甚至想摔桌上东西,可是如此动作只能让人看了笑话。 此女何意? 为何百般地贬低他? 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没办法领导这些人吗? 只知胡言,委实过分。 他赵构就不信了,他定让后世之人对南宋朝廷崇敬膜拜! 可是,他要如何做呢? 赵构陷入了沉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杨修最近一直跟在曹植的身边,话少了许多。 他不敢得罪曹操,他也知道所幸是有曹植护着,要不然自己如今恐怕已不知魂归何处了。 以往这怀璧其罪的道理他二人都没放在心上,想来就是因为如此,后来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这现如今两人老实做自己的事,谁对他们不是恭恭敬敬的? 有时候人还是得认命,不该想的别想,至少在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能想。 【不过,无法否认的是,他的才能对当时的南宋朝廷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权者才会给他以有实权的官职,可为什么还要频繁调动呢?因为辛弃疾属于归正人,什么是归正人,就是曾经沦落到金朝又返回宋朝的这一类人就被称之为归正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话简直直戳辛弃疾的痛楚,后世之人果然把他们都扒得一干二净的,什么都知道。 若是能说出些实际的解决方法就好了。 【像他这样有能力的又是从敌营回来的,那是真的很难被信任,万一是奸细呢?只可惜好一身才华就这样被埋没了。南宋朝廷的人也不都是傻子,不想让他成大事,又想让他做点事,于是就把辛弃疾调来调去的,那辛弃疾本来在这些岗位上干得就不得劲,这么一搞就更不得劲了。】 若是在太平年代,辛弃疾还巴不得如此,那样他可以在很多地方为百姓做事。 虽然现在他也在努力这样做,可记挂着国家危难,他始终心中难安啊。 不过,像当初的苏轼亦是那般,他那时的朝堂局势虽也有些混乱,但到底不至于像如今这般江山不稳,那种情况下,苏轼尚且心中对他的境遇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