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4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47(1 / 1)

也带了那样的味道。 所以幕中女子说他二人的词读起来感觉差不多也不算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就是指的远山,而且还是那种陡峭的小山崖。韩愈和孟郊有《城南联句》,其中提到,“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后来“寸碧遥岑”就用来表示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小山。】 唐,元和年间。 孟郊是韩愈的好友,他们两人的年纪虽然差得有些多,但是却总有许多可以说的话题。 然而…… 韩愈想起自己曾经酒后写过的一首诗《醉留东野》。 那时候他常常读李白、杜甫的诗,总是感叹他二人不能时常在一处,一生就只仅仅见过几次面。 可是他和孟郊又何尝不是呢? 不过两人还能留下这样有趣的诗,也算是不错的。 【说起联句,这是一种比较创新式的诗歌创作方法,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合作而成的作品,其实这种作品更多的是互动性与娱乐性,想要真正创作出一篇神作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韩愈颔首缄默,这首诗确实算不得神作。 不是他与孟郊的水平太差,也不是两人之间无契合,只是诗仙李白尚且不能首首称神,更何况是他们。 而且这首诗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这是他与孟郊同作,之于他二人来说,这就是一手好诗。 大抵幕中女子还太年轻,不懂此中感情。 【说起创作,那还是得流畅,若是失去了流畅,创作就很难成功,但是若是抛开这个目的去进行联句创作却能有不少的收获,这种创作很适合那些常有佳句而难有佳篇的苦吟派,例如孟郊这样的苦吟派,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创作中激发自己的潜力与想象力,让作品更加鲜活,若是大家遇到创作瓶颈,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韩愈觉得孟郊也并非无佳作的。 他觉得孟郊的《游子吟》就是极好的,而且孟郊的许多诗甚至能越魏晋。 但他倒也不认为幕中女子有哪错了。 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是她不能理解孟郊。 【我们理解的时候换一下顺序,抬眼望去,那些像碧玉发簪和那海螺状的发髻的山像是在述说忧愁恨意。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比喻句,但很形象,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就是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bushi),只是很多时候好的作品中不一定都非得是精雕细琢的句子,你就随便去拿一本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来看看,基本上都是相对通俗的,而我们有时候读到古典文学觉得人家文绉绉,其实像《红楼梦》那些已经是当时的通俗语言了。】 清,乾隆年间。 曹雪芹拒绝了皇上的好意,认认真真地在家中写书。 皇上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给了他许多的赏赐,甚至还赏赐了他一座宅院。 搬家之后,也终于没有许多不相熟的人到他的院前来扰他了。 他细一想,自己写的这些东西,确实大多都是俗语,他原还想会不会写得粗鲁了些,但为了能与人物的性子配对,那些粗鄙之言也并未修整。 幕中女子所说之语他是认同的,若想读些深奥的东西,看看《尚书》之类便足够了。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西下,斜挂高楼,断鸿指的是落单的大雁,我们都知道大雁都是一群一群的南迁北徙,然而现在的词人这样的南渡的游子就像是那孤雁,只能发出无尽的悲鸣。】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就是吴地的一种刀。】 【李贺的《南园》中有写“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首诗写在晚唐藩镇割据正当十分严重的时候,那时候唐代边陲地区和世袭藩镇有大约几十个州是不纳赋税不报户籍的,他们差不多已经脱离了唐朝的控制,只是名义上还属于唐朝,后来唐朝也是因此而灭亡的,而李贺这时却还因为避父讳而陷入无法施展才华的困境,他闲居在家乡南园,写下了这首诗。】 唐朝各时期的统治者听到这个都深深皱起了眉头。 但其实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从安史之乱的事情看来,抛开李隆基的过错,面对藩镇割据,他们的处理确实还是不够完美的。 这本来也就是一个难题,自古也都没有完美的。 可他们还得想法子,至少不能让唐朝因为此等原因而灭亡。 唐,元和年间。 这是他们都很担心的问题。 现如今这天下看着似乎有所进步,给人一种他们又要回到盛世的错觉。 然而藩镇割据的事情一时不解决,那便永远不能真正放心。 但凡稍微观察敏锐点的人都能看清如今的局势,李贺自然也是,虽说这首诗他并不知道,或许是之后的作品,但读起来他也能感知到其中的情绪。 可惜以他这个身体并不能上阵杀敌,如若不然他也想弃文从武,不说成为辛弃疾那般英杰,只要努力为大唐献上臂力就很好了。 【而后他写“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你去那凌烟阁上看看,哪个书生能被封侯的?凌烟阁大家应该都了解,唐代为了表彰功臣修建的一栋楼里面都是功臣的画像,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什么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虞世南都是其中的功臣。那地方是当时的文才武将最向往的地方,谁都希望那里面有自己一张画像。】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民间的消息可比朝廷的消息来得快多了。 在得知圣人下了罪己诏的消息之后,李白和杜甫这时才接到圣人召令。 虽早有预感,但他二人却无法不激动。 他们似乎终于有机会了。 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也终于有机会朝着那凌烟阁努力了。 【李贺的诗,等以后再细说,这里辛弃疾写此句是想说自己空有才华不得重用,或许是如李贺一般,或许是如吴钩一般,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后面才是重点,好好的征战沙场的吴钩如今却只能放在手边把玩,拍遍了那些栏杆,却还是没人能懂得他登高远望之心。】 【这句话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想起上一个视频李清照词中的句子,“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虽然他们的主题不同,但其中却都是有一样的想回归北国的心情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就说为何读到他的那句子让她心中那般不是滋味,原来他们都有同样的感受。 即便事情还未发生,但李清照就已经能想到那样令人悲痛的场景了。 未曾经历已经如此心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