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呢? 别说是赵构,就是朝臣也都被这话给砸晕了。 然而他们过了好一会儿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幕中女子后面的话。 这个赵昚曾经主动北伐,虽然一开始屡战屡捷,可最后还是失败了,而且还是因为他们自己人失败的。 一时间主和派和主战派脸色都好看至极。 但是他们所有人都流露出一种同样的情绪,惭愧,即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上战场。 可那些勾心嫉妒的主将在外代表的就是整个宋室朝廷。 【第二年,辛弃疾在二十三岁时被调任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失望于朝廷茍安江南,写下了《汉宫春·立春日》,这是他南归后流传的第一首词。》】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心痛。 当年形势一片大好,若是能一鼓作气,说不定如今宋室已然复兴了。 可朝中人人为着自己,自上而下都是如此。 若再不改变,所谓南宋亦危矣。 【我们来看看他年轻时候的这首作品,“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这里的春幡是指宋朝时,女子在立春的时候插在发鬓的花、蝶等形状的彩绸。看到女子头上的春幡,才知道原来春天已经来了。“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虽然已经到了春日,但是莫名的风雨依旧让人感觉余寒未消。】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去年南来的燕子,今夜做梦或许又要梦到西园了。燕子指的是他自己,而西园应该是指的汴京城西门外的琼林苑。表达的就是他思念故国的感情。】 这不只是辛弃疾一人的感想,南渡而来的官员、百姓几乎就没有不想回去的。 那可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家乡啊! 南方虽好,可终究不是他们的家。 南方的春日来了,而他们的心却还身处北方的寒冬。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浑,完全,因为被思乡的情绪笼罩,完全没心思置办应节的东西,黄柑做的腊酒没有,更别提互相传送的菜品了。青韭堆盘的具体含义是有争议的,反正大意是立春时需要互相传送的菜。】 别说是过节,平日里都像是行尸走肉。 即便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 即便他们仿佛都已经习惯了在这南方的生活。 【上阕注重描写,其实是渲染氛围,而下阙就着重抒情了,“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我”笑那东风自立春之日起就开始熏梅染柳,让春梅变红,柳色染青。接下来一句更妙,春风不仅带来春天,还“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这句咱们解释出来并不能表现出其中的韵味,清风吹白头,“闲时”二字表示风来得十分随意,甚至是不知不觉,而时光的飞逝,年岁的增长不都是如此悄无声息的吗?】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从咳嗽中回过神来。 谁说不是呢? 清风吹白头,时间一晃而过,他不知道自己何时就已经垂垂老矣、濒临死亡。 一切都是无声无息。 而他走后,他也会像那风一样,赤丨裸裸地来,什么也带不去。 以往谈到死,大家包括他自己都是讳莫如深。 可如今他已然慢慢看淡了,也极少再感叹光阴,或许是就该走了。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清愁连绵不断,这九连环般的愁何人能解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我”生怕看见那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去年到这南方来的大雁都比“我”先回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词句又引起了许多游子的共鸣。 天知道当他们看到天空中自由的飞鸟,多想如他们一般插上翅膀,哪怕只是回乡一望也好啊。 后来他们才意识到,这首词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写的,不由地感叹,即便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感情确是不分年纪的,尤其是此类令人肝肠寸断的思念故国之情。 【整首词张弛有度,看似在描述平静的立春日,但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感情,写出了辛弃疾对难以恢复大业的深深的忧愁,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 【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金宋签订“隆兴和议”。纳税银,割土地,好不容易积累起来一点北伐的勇气又因此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众人听不懂什么叫做解放前,但是他们却明白这是一句不算好的话。 他们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了,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实力,也不是因为敌人太强。 而是因为他们内部出了问题。 有些东西从根里面坏了,表面如何地维护都已经没有了意义。 除非彻头彻尾地改变! 第120章 辛弃疾 【虽然南宋朝廷对于北伐之事毫无热情,但是却很欣赏辛弃疾的才能,他本是英勇抗敌在前,而后在《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中的观点更是为他添色,于是公元1168年,干道四年,辛弃疾担任建康府通判,通判这个职位在宋朝还是很不错的,有实权,管各项事务,而且有监察官吏之权。】 这样一个官职已经能让足够多壮志难酬的文人心生羡慕了,不论唐宋。 可是他们也很清楚辛弃疾算是生不逢时。 他想要的,与他们想要的是不同的。 而且在他所处的那个时期,只有这样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也是不够的。 国家危亡之际,如若不解决这个最紧要的问题,他就是做了帝王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然而辛弃疾志不在此,他想要的就是征战沙场,收复北方。】 【在这里他写了两首登建康赏心亭,一首是我们熟知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过也有说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任东安抚司参议官的时候写的,这不是很重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赏心亭就在今天的南京,是一处历史名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头描写整体环境,楚天其实是指的古楚国的天空,后来泛指长江以南的天空,同一片天空下,抬眼望去,皆是一片凄清秋景,水流远去,飘到远方,与天汇合在一起。这风景应该还是很美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两句,读起来竟有一种凄凉悲壮之感,跟我读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感觉是差不太多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早年读过不少的书,苏轼的诗词他自然也是读过不少的。 苏东坡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也十分认同这个观点。 然而若真是十分喜欢的作品,读得多了就难以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中